地球内部的物理和化学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

来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y12011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球内部的物理化学状态是我们理解地球的物质组成、地球的起源与演化和地球内部的动力学过程的基础。地震波是我们获取地球内部结构信息和制约地球内部过程的最重要手段之一。矿物在高温高压下的弹性性质是我们将地震学研究得到的波速信息转化为地球内部物质组成和理解相关物理化学过程的关键数据。另一方面,地球内部的物理化学状态也可以通过研究来自地球内部的样品来获得。随着技术的突破与进步,越来越多的稳定同位素体系被广泛地应用于研究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以及物理化学过程。分馏机理是解读同位素数据的钥匙,更是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的基石,同位素平衡分馏系数则是理解分馏机理的关键参数。本论文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获得了相关矿物高温高压下的弹性,并结合地震学观测制约地幔过渡带中水的分布和下地幔地震学异常的起源;同时,基于第一性原理计算得到了多个同位素体系的平衡分馏系数,为同位素地球化学分馏机理的理解提供关键参数。地幔中名义上无水矿物都可以含有一定量的水。由于瓦兹利石和林伍德石的含水能力非常高,地幔过渡带被认为是重要的储水层且其水含量可能高达几个wt%这一量级。地幔过渡带是否含水,对我们认识深部过程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比如深部水循环、熔融和化学物质循环,地幔对流,以及410公里上方的低速区的形成等。地震学观测可以被用来制约地幔过渡带水含量,但是,目前依然缺乏含水瓦兹利石和林伍德石在过渡带温压条件下的弹性性质。我们基于密度泛函理论计算了含水瓦兹利石和林伍德石高温高压下的弹性并评估了水对其波速的影响。结合前人橄榄石的弹性数据,我们建立弹性模型模拟了410公里不连续界面处的波速和密度跳变。我们的模型表明,当瓦兹利石含有~0.9wt%的水,地幔岩能够很好地解释地震学观测到的波速和密度跳变,且橄榄石水含量应当小于其最大水含量500 ppm,意味着在410公里上方有含水熔体的出现。同时,结合地震学观测(660公里不连续界面的深度和附近的波速异常)和含水林伍德石弹性数据,我们发现地幔过渡带底部在某些局部区域非常富水(水含量大于0.5 wt%),且全球平均水含量大约为0.2 wt%。这意味地幔过渡带中的水含量很可能随着深度变化而变化。我们也进一步计算了水在瓦兹利石和林伍德石之间的配分系数,在二者相界处大约为1.7。尽管水的存在并不能明显增加瓦兹利石-林伍德石相变导致的波速跳变,但是会明显增大其波速阻抗差且减小二者相变宽度。因此,局部出现的520公里不连续界面很可能意味着水在地幔过渡带中部存在。由于林伍德石与布里奇曼石之间的水配分系数非常大(高达~30),下地幔被认为处于无水的状态。然而,地震学研究依然发现,在下地幔存在大量不同尺度的地震学异常体。俯冲洋壳具有和下地幔不一样的化学组成,被认为是下地幔异常体的主要化学来源。基于相关矿物高温高压弹性数据,我们计算了俯冲洋壳在下地幔温压条件下的波速和密度特征。结果表明,在斯石英到CaCl2-型Si02的相界附近,相对于周围正常地幔,俯冲洋壳具有非常低的波速,其存在能够导致很大的剪切波速负异常,这和地震学研究在地幔中部探测到的散射体波速异常非常一致,证实了下地幔小尺度散射体来自于俯冲洋壳。在斯石英相变到CaCl2-型Si02之后,洋壳的波速始终比周围地幔高,即使洋壳的温度异常达到+1000 K,即比周围地幔热1000 K,这排除了大型低剪切波速省的化学异常来自于洋壳这一可能性。相反,俯冲洋壳在下地幔堆积能够形成高速异常体,波速异常可高达+2%。另一方面,地球内部的物理化学状态和演化过程也有可能被同位素指标记录,因此,同位素平衡分馏系数是应用同位素研究地球化学过程的关键数据。通常,大部分元素在天然样品中存在于固溶体中且其含量可以在很大的区间内变化。然而,成分效应对同位素平衡分馏系数的影响一直被忽略。我们基于密度泛函理论预测了碳酸盐矿物间的镁钙同位素平衡分馏和辉石之间的钙同位素平衡分馏,发现碳酸盐镁和钙含量对碳酸盐矿物和白云石之间的镁钙同位素分馏影响非常大。同时,我们也发现斜方辉石与单斜辉石之间的钙同位素平衡分馏也与斜方辉石的钙含量有关;但是,当斜方辉石钙含量低于某个阈值,斜方辉石与单斜辉石之间的钙同位素平衡分对斜方辉石钙含量不再敏感,意味着成分效应的另一边界。进一步,我们在考虑了成分效应的情况下预测了主要含钛矿物间的钛同位素平衡分馏系数。计算结果表明,橄榄石、单斜辉石、斜方辉石和镁铝榴石之间的钛同位素平衡分馏非常小,但是硅酸盐与铁钛氧化物之间的分馏非常大,在1200 K时达到-0.67‰。这证实了铁钛氧化物在岩浆分异过程的钛同位素演化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基于第一性原理分子动力学建立一种新方法来预测矿物与流体间的同位素平衡分馏系数,并计算了矿物与流体之间的镁同位素分馏系数。我们的计算结果与高精度的实验非常符合,并发现碳酸盐矿物相对于水溶液更加富集轻Mg同位素,而水镁石和利蛇纹石更加富集重Mg同位素。这些镁同位素平衡分馏数据为镁同位素在许多地球化学过程中的应用提供了基准,比如大陆风化和全球镁循环等。
其他文献
目的 本研究调查冠心病PCI术后患者的运动及动机现状,并分析二者的关系,为临床医护人员制定提高冠心病PCI术后患者运动锻炼依从性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本研究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2021年3月至2021年7月内蒙古自治区某三甲医院心内科住院的冠心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70例。使用戈丁-休闲时间锻炼问卷、锻炼行为调节量表-2进行调查。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控制动机、自主动机及1
双极性窄脉冲事件(Narrow Bipolar Events,NBE)因其放电过程中产生的极强HF/VHF辐射、较强而持续时间很短的(10-30μs)VLF/LF双极性脉冲辐射以及可能作为云内放电的起始过程等特征而引起研究学者的关注。而发生在雷暴云顶附近的负极性NBE,由于其和雷暴强对流活动密切相关,可以作为监测全球强对流以及灾害性天气的指示因子,同时对认识对流层与平流层以及中间层之间的物质和能量
本文介绍了我国第一套海洋重力测量实时处理系统的软、硬件结构、技术性能、与其相关的理论研究成果以及试验、应用情况。
会议
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深入以及外部市场环境的急剧变化,国际银行业所面临的风险呈现出复杂化和多元化的特征,但信用风险仍然是商业银行共同面临的主要风险,而运用信用评级对信用风险进行识别以及管理,日益成为银行业普遍关注的问题。基于此,本文以苏南八家农商行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其信用评级体系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通过理论与调查研究得出相应结论。
地震学观测数据是我们了解地球内部结构的重要依据。而高温高压矿物学实验给出的矿物的密度、波速、相变等信息对我们理解下地幔的速度密度变化和异常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本文中,我们利用激光加热的金刚石对顶砧结合同步辐射X射线衍射技术探究了下地幔与下地幔俯冲洋中脊玄武岩中的几种重要矿物的结构相变以及热力学状态方程。我们首先通过对下地幔中含量第三的CaSiO3钙钛矿的热力学状态方程的测量,结合布里基曼石和铁方
蛋白质作为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在生物体内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蛋白质上存在多种翻译后修饰(PTMs),如磷酸化、乙酰化、甲基化、泛素化等,这些修饰调控着蛋白的结构并可以显著改变蛋白的生理功能。其中泛素作为一种由76个氨基酸组成的小分子蛋白,与其它的翻译后修饰不同,它的作用方式更加复杂,并几乎参与细胞生命周期的各个方面,如转录调节、蛋白质降解、细胞凋亡、DNA损伤修复等生理过程。泛素化的过程是
学位
波粒相互作用是空间等离子体环境中非常重要的现象。利用一维网格粒子(PIC)模型,我们研究了等离子体对波的捕获以及等离子体中电子声孤立结构的形成。该等离子体由离子,冷、热和束流电子组成。我们还提出了一种更为广义的非麦克斯韦分布函数用于空间等离子体。此外,利用Magnetosperic Multiscale(MMS)航天器对于两种不同的等离子体(H+和He+)的直接测量,我们深入研究了波和粒子的能量交
水的存在可以极大的影响矿物、熔体、流体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少量的水便可显著改变地幔物质的熔点、电导率、粘性、密度和波速等性质。因此,地球内部水循环是控制地球动力学和地球化学演化的关键过程之一,研究地球内部水循环对我们理解地球内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Superhydrous phaseB(ShyB)和phase D可以在位于下地幔顶部的冷的俯冲板块中稳定存在,是将水输运到地幔过渡带和下地幔的重要潜在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