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示范科技扶贫模式的减贫效应研究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bei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将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确定为国家战略目标,集中力量大力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实现了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贫困发生率显著下降,消除贫困的国家战略目标取得巨大成效,形成了诸多富有特色的扶贫模式。其中,科技扶贫作为中国农村开发式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力促进了贫困地区现代产业发展、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户增产增收,同时,科技扶贫也面临着一系列潜在的挑战和问题,如扶贫资源益贫性差、科技支撑平台缺乏、脱贫成果可持续性不足、长效机制建设滞后等,以上问题制约着科技扶贫成效的有效发挥。因此,如何运用科技建立长效的产业发展支撑机制,通过科技帮扶不断夯实乡村产业发展基础,增强农村经济发展质量,提升脱贫农户自我发展能力,最终使贫困地区农户依托区域特色产业发展而实现稳定脱贫和持续增收,成为乡村振兴后脱贫时代农村贫困治理的关键和难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联合地方政府、科研院所、企业等多元主体,长期探索形成以产业示范站(基地)为依托的产业示范科技扶贫模式,实现了对陕西省内56个贫困县农业科技服务全覆盖,被国家科技部与陕西省誉为“科技扶贫新模式”。那么,产业示范科技扶贫模式的运行机制和特征是什么?该模式对农户不同维度贫困的减贫效应如何?该模式可持续运行的长效机制如何构建?该模式能否成为可复制可推广的科技扶贫一般路径?这需要从理论层面对产业示范科技扶贫模式的运行方式、减贫机制和减贫效应进行分析、阐释和评价,提出产业示范科技扶贫模式可持续运行的长效机制和实施路径,以期为乡村产业兴旺科技支撑体系的构建提供理论启发和实践参考。本研究从科技扶贫效率不高和扶贫模式长效机制建设滞后的现实背景出发,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归纳与整理的基础上,依据参与式发展理论、技术创新扩散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农业踏板理论等多维理论体系,探讨和阐释了产业示范科技扶贫模式的运行机制及其内在减贫机理,利用陕西省合阳县、清涧县和山阳县三个贫困县域821份农户微观调查数据,运用经济计量模型和典型案例分析方法,实证检验了产业示范科技扶贫模式对农户收入贫困、能力贫困和内生动力贫困的减贫效应,最后提出产业示范科技扶贫模式可持续运行的长效机制和实施路径。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产业示范科技扶贫模式通过多元主体协同共建产业科技示范平台、全产业链开展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以示范平台为支撑构建科技进村入户新通道和“线上+线下”相融合提供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的运行机制,依托农业科技产业示范、农业科技培训指导、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和农业科技组织化带动四种扶贫举措实施,具有科技平台持久支撑、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市场化高效运行、全产业链科技服务等主要特征。(2)从整体调研区域看,821个样本农户中有510个参与产业示范科技扶贫模式,占总样本的比例为62.12%,农户科技扶贫参与率较高。分区域看,合阳县、清涧县和山阳县参与科技扶贫的农户,占县域总样本的比例分别为77.64%、27.42%和73.74%,科技扶贫参与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合阳县、山阳县和清涧县,贫困发生率相对较高的清涧县科技扶贫参与率更低。(3)通过实证分析增收视角下产业示范科技扶贫模式的减贫效应。运用OLS和Logit模型,实证检验农户参与产业示范科技扶贫模式对家庭农业收入和贫困发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户参与科技扶贫活动不仅使家庭农业收入显著提升33.85%,对降低家庭贫困发生率也产生显著的影响,即产业示范科技扶贫模式具有显著的收入减贫效应,但不同扶贫方式的减贫效应存在差异,其中农业科技培训指导的减贫效应最大。(4)通过实证分析技术采纳视角下产业示范科技扶贫模式的减贫效应。运用PSM模型实证检验农户参与产业示范科技扶贫模式对家庭技术采纳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产业示范科技扶贫模式使参与农户和非参与农户的技术采纳程度分别提升0.860、0.969,具有显著的技术采纳促进效应,能够缓解农户现代农业发展中面临的能力贫困。异质性分析发现,农业科技培训指导、农业科技产业示范和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三种扶贫方式,均有着显著的技术采纳促进效应,而农业科技组织化带动未产生显著的技术采纳效应。同时,群组差异分析发现,相较于小规模耕地的农户,大规模耕地农户参与科技扶贫能够获得较大的技术采纳促进效应,科技减贫效应存在显著的“精英俘获”。(5)通过实证分析内生动力视角下产业示范科技扶贫模式的减贫效应。运用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产业示范科技扶贫模式资源供给对农户科技减贫感知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优化产业示范科技扶贫模式资源供给的匹配性、多样性及可得性特征,能够显著提升贫困地区农户的内生动力减贫感知绩效,但覆盖面特征不具有显著的减贫效应。同时,科技扶贫主体形象在扶贫资源供给特征与农户减贫感知绩效的影响关系间发挥着32.18%的中介效应,且农户制度信任对其内生动力减贫感知绩效的影响机制有着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6)通过典型案例分析产业示范科技扶贫模式的长效机制与提升路径。通过梳理现有研究归纳出产业示范科技扶贫模式长效机制构建的现实困境,基于陕西省合阳县科技扶贫实践案例,从科技平台持久支撑、多主体协同治理、市场化可持续运行和内生发展能力提升等方面,构建了促进产业示范科技扶贫模式可持续运行的长效机制,并提出从依托资源禀赋精准选择扶贫产业、多维构建科技扶贫体系、智志双扶增强内生动力、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链接等方面,形成提升科技减贫成效的实施路径。最后,本研究从创新科技扶贫实施方式、拓展贫困农户参与渠道,健全科技扶贫政策支持体系、促进科技减贫效应释放,强化多元协同扶贫治理、发挥科技资源集聚优势,完善科技扶贫市场化机制、提升农村扶贫开发效率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其他文献
<正>5月9日,省政协副主席王宝山率调研组就《河北省县域科技创新跃升计划(2019-2025年)》落实情况到元氏县开展监督性专题调研。王宝山一行先后到河北尚华塑料科技有限公司、河北远征禾木药业有限公司进行调研,就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才队伍建设等情况与企业负责同志深入交流。在元氏县科技大市场召开由县科技、发改、财政部门和部分中小型科技企业负责同志参加的座谈会,了解落实《跃升计划》和
期刊
<正>近年来,我国的饲料工业和畜牧业快速发展,给群众的餐桌上提供了丰富的畜产品,提高了群众的生活质量。然而,人畜争粮的矛盾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畜牧业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为了解决人畜争粮的矛盾,笔者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中,结合山东省聊城市丰富的饲料资源,探究出了以构树叶、豆腐渣、油糠等为主要原料的液态发酵饲料在生猪养殖中的应用,
期刊
为研究日粮中不同含量的蛋白质对肉鸡生长性能、肾脏组织及相关血液指标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将1200只1日龄白羽肉鸡随机分为4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60只。I组饲喂基础日粮(蛋白质含量为19%),II~IV分别在日粮中添加豆粕使粗蛋白质含量分别为22%、25%和28%,试验为期21?d,观察不同蛋白质含量对肉鸡生长性能、肾脏组织及相关血液指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随着日粮蛋白质水
<正> 胆道蛔虫症并发急性水肿型胰腺炎,是临床常见急腹症之一。笔者自1975年以来,拟用胰胆汤加味治疗51例患者,收到较满意的疗效,现小结如下。临床资料男14例,女37例;年龄最小14岁,最大75岁,其中20岁以下7例,21~40岁25例,40岁以上19例;病程最短4小时,最长6天,以1~3天占大多数;其中吐蛔者33例,合并发热者43例,腹胀者33例,巩膜黄染者4例,口渴者45例,尿赤者47例,便
期刊
近年来,我国科技生产力飞速提高,国民经济显著增长,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国民经济基本单元的县域经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县级经济是经济增长的核心,是保障基层民生的关键。数据显示,彬州市作为咸阳代管县级市,经济生产总值逐年递增,综合水平不断提高,但受多方因素影响,其县域经济发展具有稳定性欠缺、不平衡等特点。为提高县域经济增长稳定性,理清影响县级经济发展要素,本文将从彬州市经济运行情况和工业企业发
利用表型性状综合评价、营养成分综合评价、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叶用莴苣种质资源10个农艺性状及6个营养成分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1)叶用莴苣种质资源各性状之间变异系数存在较大差异,变异系数范围为17.94%~91.86%。13份叶用莴苣种质资源的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为1.38~1.99,叶长的多样性指数最高;(2)通过聚类分析将13份叶用莴苣种质资源分为5个类群。(3)采用主成分分析的
目的观察健脾解毒方加减对脾气亏虚证晚期结直肠癌化疗患者肠道菌群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6例晚期结直肠癌脾气亏虚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8例。对照组采用XELOX、FOLFOX4方案进行化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化疗的基础上,同时给予健脾解毒方加减口服,每日1剂。8周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生存质量卡氏量表(KP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免疫指标、肠道菌群及粪便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水平,并判
本研究对22份百脉根(Lotus corniculatus)种质资源的11个表型性状指标进行多样性研究分析。结果表明:除种宽外,22份百脉根种质间的表型性状均存在显著变异,表型性状指标变异幅度为12.11% ~ 69.48%,各表型性状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主成分分析表明,茎长、株高、冠幅、种子周长、种子长、种子宽和种子长宽比的主成分载荷较高,是造成百脉根种质表型性状差异的主要因素。根据聚类
饲料业属于我国的重要产业,近年来,行业内部竞争环境更加激烈,饲料企业应尽快寻求创新发展的新方向,促进自身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品牌形象塑造属于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一环,饲料企业必须充分重视。本文分析了新时代下饲料产品品牌形象塑造的目的与意义,并分析当前饲料产品品牌形象塑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基于设计学和传播学视角提出针对性的策略,以期能为饲料企业的持续稳健发展带来一定的参考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