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一个有着久远历史渊源的文化宝库。在这一宝库中,写于公元前6世纪的军事著作孙子兵法无疑是其中一颗特别而炫目的珍珠。本文以目的论为理论基础,在目的论的翻译标准“动态对等”和“功能合适”的基础上,提出了古典文学翻译中的“动态平衡”的概念和模型,着重体现翻译的最终目的是达到“平衡”,包括作者、译者和读者之间的平衡,源文本和目标文本的平衡,以及文本内和文本外的平衡,通过“翻译三角”模型,指出了它们相互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这种平衡的基础是以译者和读者目的为导向,同时也受当时的翻译环境所影响,不同时代的“平衡”标准由于各种影响因素的不同而不同。同时本文选用《孙子兵法》的三个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英译本进行比较研究,试图从实践上应用“动态平衡”,研究三个译本中的“动态平衡”。三个译本从当时的角度来讲,都达到了“动态平衡”的标准,是成功之作。但是正是由于“平衡”所具有的“动态性”,所以该论文也提出了复译的必要性,没有完美的“最终译本”。由于“动态平衡”模型是作者第一次提出,本文只将是其用作分析《孙子兵法》三个译本,它在其他文学作品中的应用性还有待进一步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