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银行业不断深化改革,越来越多的境外投资者投资入股我国商业银行。在众多的境外投资者中,境外战略投资者以其长期投资与合作的性质推动了我国商业银行体制转型。从1996年亚洲开发银行入股光大银行开始直到现在,境外战略投资者与我国商业银行的战略合作已有近20年,其带来的先进管理经验与技术,使我国商业银行在近年来焕然一新。至今,这种战略合作还在继续,因此,加强对境外战略投资者的研究对我国商业银行来说具有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回顾了境外战略投资者持股变化的历程,对其原因进行探析后,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国有银行与股份制银行即建设银行和中信银行与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合作为案例,通过建设银行与中信银行公司治理结构以及财务指标等相关数据的变化来全面探析境外战略投资者持股变化对商业银行在公司治理水平以及经营效果两个方面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分析境外战略投资者持股变化与商业银行经营效果的联系,本文以建设银行的财务数据为样本,采用Pearson关联系数来检验持股比例和商业银行财务比率的相关性。通过案例分析,本文发现,在境外战略投资者增持阶段,建设银行和中信银行的公司治理水平以及经营效果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是在减持阶段,对两家银行却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对于建设银行来说,除了由于董事会规模的不断变化降低了公司治理水平外,其余方面并无太多负面影响,依旧保持着良好的状态。但是对于中信银行来说,带来了股权结构不合理、公司治理结构不科学以及经营业绩不如从前的情况,这些说明境外战略投资者的持股变化,特别是减持对于商业银行的影响是有差异的。从整体来说,减持是有负面影响的,很多在增持阶段的积极影响是短暂的。此外,本文也发现持股比例与存贷比以及资本充足率呈现负的相关性。最后,本文从战略合作深度、管理水平高度、股权集中程度以及品牌效应强度来探讨建设银行与中信银行产生影响差异的原因,并立足于全文为境外战略投资者和我国商业银行的战略合作,提出了以下建议:对于银行自身来说,在与境外战略投资者合作时要审慎选择合作对象、积极鼓励合作对象参与公司治理并且要增强自身实力。而对于监管当局,要完善境外战略投资者管理机制、创新战略合作模式以及根据商业银行不同性质确定境外战略投资者的持股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