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个人经历和国际背景作为研究缘起,采用文献分析法、参与式观察法和半结构式访谈法,基于现状——问题——归因——对策的研究思路,研究了以下四个具体问题:第一,M大学孔子学院民族文化课程实践情况如何?第二,M大学孔子学院民族文化课程实践中存在什么问题?第三,M大学孔子学院民族文化课程实践问题如何进行文化归因?第四,如何根据泰国学生自身的文化背景有针对性地实施中国民族文化课程?基于问题分析和文化归因,文末具体提出了几点关于发展策略的建议。本研究成果致力于解决民族文化海外推广中的困境,促进中国民族文化的海外传播,改进中国教师的民族文化教学,同时也促进孔子学院学生对中国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学习。研究中仍然存在以下不足:对实践过程的考察不深入,案例样本太少。实证材料收集不到位,丰富程度不够,支撑观点的力量不够,对问题分析中的观点提炼不够准确。本研究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绪论部分从研究缘起入手,通过阐述当前国际背景下孔子学院在民族文化推广中面临的困境,以及笔者的个人教学经历等两个方面来介绍本研究的选题缘由。其次,明确界定本研究中的几个重要概念,包括孔子学院,课程,民族文化课程和课程实践。第三,在文献综述中,系统介绍孔子学院相关研究、孔子学院课程研究和孔子学院民族文化课程研究的已有科研成果。最后,本文从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等三个维度揭示了本研究的基本设计。第二部分,案例背景。此部分从孔子学院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两个方面介绍本研究所选取的案例背景。第三部分,孔子学院民族文化课程实践的现状分析。文章以泰勒原理为基本分析框架,并结合参与式观察获得的课堂实录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等四个方面揭示M大学孔子学院民族文化课程实践现状。第四部分,孔子学院民族文化课程实践的问题分析。文章基于教师访谈和课堂观察所得,进一步揭示M大学孔子学院民族文化课程存在的问题:课程目标不清晰;课程内容设置缺乏合理性;课程实施团队素养亟待提高;课程评价体系需要完善。第五部分,孔子学院民族文化课程实践问题的文化归因。文章从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和霍尔跨文化传播理论探析M大学孔子学院民族文化课程实践问题的文化根源。第六部分,孔子学院民族文化课程的发展策略。沿着如何针对泰国学生的文化背景有效实施民族文化课程的思路,文章提出了M大学孔子学院民族文化课程的发展策略。第一,坚持以促进泰国学生对中国民族文化的深入理解作为课程目标的核心思想;第二,课程内容既要展现中国的多元民族文化,也要适应泰国本民族文化;第三,课程实施要因地制宜,以人为本;第四,积极构建开放平等的民族文化课程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