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缓慢性心律失常是心律失常中常见的一类,临床中多见的缓慢性心律失常包括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窦房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等,严重的心动过缓可导致患者发生胸闷、乏力、气短、头晕、黑朦、晕厥,甚至可发生阿-斯综合征。1958年一例III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植入了世界上第一台心脏起搏器,其后心脏起搏成为治疗严重心动过缓的唯一稳定有效的方法。而临床中有一些心动过缓患者需要应用心脏临时起搏技术,他们中的一部分经过治疗后可恢复自身心率而移除临时起搏器,而另一部分患者需要植入永久起搏器。传统的心脏临时起搏技术是经静脉将临时起搏电极导线送至右心室,外接临时起搏器,由于传统的临时起搏电极导线的头端是光滑金属结构,需要将电极导线保持一定张力才能将电极导线的头端“顶”在心内膜上,以保证其安全起搏。安装临时起搏后,对患者的体位有严格要求,患者经常需要长期卧床、全程监护。即使如此,在一项临时起搏器的研究中,48小时内有37%的患者发生电极移位而导致起搏不良,患者可因失去起搏保护而发生心脏骤停,这些患者需要重新定位起搏电极导线,给患者带来较大痛苦,且增加医疗费用支出,同时增加了医务人员的医疗风险。本研究通过对比应用永久起搏电极导线的方法与传统临时起搏导线方法,在并发症、起搏效果、医疗费用等方面是否存在差异。目的:比较用植入式电极导线行临时起搏和用传统临时起搏电极导线行临时心脏起搏(TCP)之间的效果与安全性差异。方法:选择在我院行TCP的患者32例分为研究组(n=16)和对照组(n=16)。研究组采用植入式电极导线外接永久起搏器行TCP;对照组采用传统临时起搏电极导线行TCP。比较两种导线行TCP的阈值、脱位率及总费用。结果:研究组13例使用主动电极导线,3例使用翼状被动电极导线,未发生脱位;对照组使用电极导线为(BARD0071539,6F型),脱位4例,1例增加输出电压至8v后重新起搏,其余3例均经重新定位。研究组TCP手术时间要长于对照组[(17±5)min vs(12±6)min,P=0.01]。研究组TCP 24 h后的起搏阈值低于对照组([0.63±0.37]V vs(1.47±0.75)V,P=0.038),TCP 术后住 CCU 病房的时间少于对照组[(0.8士0.4)d vs(3.5±1.1)d,(P=0.014)]。研究组TCP手术费略高于对照组,但与TCP有关的总费用少于对照组[(4561±377)元 vs.(7428±533)元,(P=0.032)]。结论:应用植入式电极导线比临时起搏电极导线行心脏临时起搏更安全、实用、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