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经济增长的过程中,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凸现:近年来我国年均霾日数显著增加且呈区域性不断扩散;土地沙漠化、水资源短缺、极端天气频发等一系列问题不仅使经济损失在逐渐扩大,也使未来人们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和压力。因此,建立更加有效的环保体系,扎实推进环保法规贯彻落实,加快绿色转型是当前中国经济亟待解决的问题。然而不断加强的环境规制是否会导致生产率下降,能否有效解决资源短缺与环境污染的问题呢?答案还值得商榷。新古典理论的研究学者们认为环境规制会对生产性成本产生"挤出效应",抑制技术创新,势必影响企业生产效率;但哈佛大学的商学院教授波特提出:严格且适宜的环境规制虽然会带给企业额外的成本,但它也可以激发企业的技术创新,并通过"创新补偿效应"以及"学习效应"促进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实现经济增长和环保的"双赢",即"波特假说"。我们关心的问题是,21世纪初期,在中国情境下"波特假说"是否成立,如果成立,是否需要一定的条件?据此,本文进行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首先,以基于SBM方向距离函数的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测算出2003-2011年我国省级层面的全要素生产率,并借助于面板模型分析环境规制对省际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环境规制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环境规制的类型不同而出现差异,本文以市场型环境规制作为核心变量进行研究,结果发现:(1)随着市场型环境规制强度的提高,省际全要素生产率也会提升,但是,到一定程度后,这种作用会逐渐减弱,即环境规制与全要素绿色生产率呈倒"U"型关系。(2)严格适宜的市场型环境规制能激发技术创新,提高生产率,实现环境质量改善与生产率的"双赢",由此验证了"强"波特假说。(3)使用不同的环境规制变量,并用环保人数作为环境规制强度的工具变量来克服反向因果关系所引起的内生性问题,命令控制性环境规制对省际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表明上述结论具有稳健性,但这一作用弱于市场型环境规制,公众参与型环境规制的作用则还未显现。其次,将省级层面的环境规制数据和微观层面的中国工业企业的数据相结合,实证检验了中国地区环境规制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机制。大样本实证结果发现:(1)环境规制强度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研究进一步发现,适宜的环境规制强度能激发"创新补偿效应",从而不断弥补创新的"遵循成本",提高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2)考虑内生性后的研究结果表明,实施严格且适宜的环境规制可以实现环境保护和生产率提高的"双赢"结果。上述两个研究分别从中观和微观层面,并以不同的方法和视角验证了"强"波特假说。再次,从微观层面分析了环境规制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制——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及其异质性研究,并重点探讨"波特假说"何时成立。研究发现,总体上,在2001-2007年间,环境规制强度与企业技术创新之间存在一种U型关系,即,初始较弱的环境规制强度确实会减少企业技术创新,但随着环境规制强度的提高,企业技术创新会逐步增加,验证了"弱"波特假说。但是,环境规制强度的提高只是2006年(该年)之后才显著地促进了企业的技术创新,并且,也只是显著地促进了非国有企业和高污染行业中的技术创新。即,环境规制只有在适宜的环境规制强度和规制得到有效实施的、并且企业实施主动性环保战略的条件下才能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上述研究分别利用省级层面的数据和微观层面的数据探讨了环境规制及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分析了其作用机制,验证了波特假说。省级层面的数据测算了考虑非期望产出的省际全要素生产率,而微观数据在测算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了模型中的逆向因果关系和选择性偏误引起的内生性问题,我们的研究都证实了"波特假说"在中国情势下成立,而且只有在规制制度"设计合理"且得到有效实施的条件下才会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