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区农村生态扶贫综合干预体系实证研究

来源 :兰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xinyu3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根据民勤绿洲的社会、经济、环境基础研究理论成果的整理分析,在农村社区层面的荒漠化治理,扶贫减灾、援助发展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对民勤绿洲生态建设和扶贫开发提出了农村社区生态扶贫综合干预对策和实施管理模式。并通过实施《甘肃省民勤县绿洲沙漠化防治与社区生态扶贫项目》,开展实证研究工作,获得原创性一手资料,对农村社区生态扶贫综合干预体系进行了全面实践和理论总结。提出了干旱区农村生态扶贫综合干预理论和应用推广模式。  对民勤绿洲近40年的空间变化,应用遥感监测技术进行深入分析研究认为:民勤绿洲(红崖山灌区)面积扩大15.02%(1960年865.058km2,2001年994.947km2),绿洲内部发生了显著的绿洲朔源迁移现象。上游绿洲面积快速扩大(1960年坝区、泉山455.608km2,2001年606.675km2),权重增加8.307个百分点,下游绿洲面积快速缩小(1960年湖区409.086km2,2001年247.497km2),权重缩小22.415个百分点。上游绿洲周边荒漠垦殖几乎是从无到有(1960年0.362km2,2001年89.051km2),权重增加8.908个百分点。综合水资源研究和农村社区人口变化研究认为:绿洲内部由于入境水量快速减少(60年代4.028×108 m3,2000年1.138×108m3),绿洲内部水资源分配失衡,地下水过度利用,人口朔源迁移,盲目追求经济效益等因素导致上游绿洲面积扩大和荒漠垦殖现象。下游湖区绿洲退化使民勤绿洲在空间上出现绿洲长度缩短和间隙扩大的趋势,降低了空间上隔离腾格里沙漠与巴丹吉林沙漠的生态保护效果,出现了两大沙漠“汇合”的现象。  通过对生态脆弱地区贫困,生态移民和农村社区崩溃引起沙漠化快速发展的普遍现象的研究,分析农村社区衰退的过程与沙漠化发生机制,提出农村社区崩溃的阶段性规律,并划分为:强势群体迁移阶段,相对稳定阶段,和弱势群体迁移阶段。综合分析“人进沙退”、“人退沙进”和“人退沙退”的指导战略,与“自然恢复”、“人工恢复”理论的实践效果,根据农村社区安全生存和人工植被生态效益是保卫绿洲的“桥头堡”和“生态屏障”的实证效果,慎重提出民勤绿洲“有条件的人定沙定”的生存发展战略,即:农村社区经过前期“强势群体移民阶段”后,遗留人口密度下降到生态承载力以内,为了保证绿洲边界稳定,利用现有水土资源条件,在适度的生态补偿支持下,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发展生态产业,而采取的稳定农村社区现状人口规模,保障继续开展生态建设的战略。在民勤绿洲实现空间上隔离两大沙漠的生态保护效果。  以“有条件的人定沙定”理论为指导,在实证研究项目中选择湖区下游绿洲边缘的雨顺、维结两个典型行政村为项目区,采用“退耕还草、舍饲养羊、压沙造林”的综合治理思路,引进参与式理念和工作手法,尊重社区农户意愿,遵循生态产业发展规律,开展政策调研与专家咨询,提高项目实施效果和科技支撑。通过生态产业发展的生产资料资金投入、技术输入、能力建设、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政策保护等综合干预手段(共投入200万元),在项目区内实现了绿洲边界(4.5km)稳定,社区人口(项目实施期间)稳定(同类社区比较减少50%的生态移民在短时间内迁移),社区经济稳定,生态产业发展(养殖业产值2002年16.83万元,2005年66.44万元;权重由8.98%,提高到31%~33%)的良好效果。  通过实证项目的理论总结,完成了社区、政府、科研机构、出资机构共同参与,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综合治理,资金、技术、政策综合干预的干旱区生态扶贫综合干预体系构建。并提出参与式生态扶贫项目的干预对象、时机和范围选择,项目流程和应用推广模式。
其他文献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城市化相互交织的今天,城市群以其特有的整体协同效应,在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十余年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双重推动使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