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沙蜥(Phrynocephalus Frontalis)种群的时空分布、栖息地选择及其对控制虫害的作用

来源 :内蒙古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14次 | 上传用户:wsw3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动物的时空动态、栖息地利用和种群参数是种群生态学的重要内容,对这些内容的研究有助于人们了解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为捕食者的爬行动物会影响其生境中猎物(昆虫等)的组成和结构,进而可能起到控制虫害的作用。草原沙蜥(Phrynocephalus frontalis)隶属于鬣蜥科(Agamidae)沙蜥属(Phrynocephalus),广布于内蒙古阴山山脉北部的草原和半荒漠地区。本文对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草原沙蜥的日活动节律、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种群密度及年龄结构与性比、栖息地选择、食性、采食量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以探讨草原沙蜥种群参数、栖息地利用及其对控制草原虫害的作用。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样线法和样方法结合,观察记录草原沙蜥初始活动时间、终止活动时间、活动高峰期等活动情况。调查发现,2009年夏季一天内草原沙蜥出现两个活动高峰,时间分别为9:00-13:00和15:00-17:00,其活动节律和强度受温度等环境因素的影响。(2)通过最近邻体法和多项聚集指标分析草原沙蜥种群空间格局,发现草原沙蜥个体及种群呈现聚集性分布,并且空间格局的决定因素与调查样方面积有关。当样方面积小于20x20m时聚集的决定因子是环境因素,而当样方面积大于20×20m时,聚集则由草原沙蜥的运动能力及食物获取等特征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研究结果表明,草原沙蜥倾向于聚集分布在适宜其生存的环境斑块中。(3)通过标志重捕法计算所选择的15块样地的草原沙蜥种群密度,以密度为0.1尾/m2做为标准,将各样地划分为沙蜥较多(Ⅰ)和较少(Ⅱ)两种类型。采用聚类分析法将所有样本个体依据体长划分为成体(76.18-112.56mm)、亚成体(56.02-75.32mm)、幼体(46.34-55.98mm)三个年龄组,计算草原沙蜥种群年龄结构及性比。结果表明,草原沙蜥种群年龄结构随繁殖及发育周期发生变化;雌性草原沙蜥在其种群中占据明显的数量优势,雌雄比例接近2:1,并且比较稳定。(4)测定选取的样地的植被覆盖度、土壤含水量、表层沙粒分布、食物总量及无脊椎动物丰富度对种群密度的影响,发现六月份样地内的食物总量与沙蜥密度极显著正相关(P=0.001<0.01),表层沙粒分布中,大小为0.5-2mm的沙粒与沙蜥密度极显著正相关(1-2mm,P=0.000<0.01;0.5-1mm,P=0.000<0.01);小于0.25mm的沙粒分布与沙蜥密度关系为极显著负相关(P=0.001<0.01),其余各因素与沙蜥密度相关不显著。(5)以胃内容物分析法研究草原沙蜥的食性,称重测定其采食量,分析草原沙蜥的虫害控制力度。结果表明,草原沙蜥夏季喜好取食鞘翅目(个体组成百分比=32.6%;出现频率=96.3%)和膜翅目昆虫(个体组成百比分=56.39%;出现频率=81.48%);秋季以膜翅目昆虫占优势(个体组成百分比=50.83%;出现频率=93.10%),其次是半翅目昆虫(个体组成百分比=34.58%;出现频率=75.86%)。草原沙蜥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个体间的采食量差异均不显著。草原沙蜥的食物中,害虫占优势,夏季对益虫的捕食力度增大,秋季则更多的偏向捕食有害种类。以上结果说明草原沙蜥活动的时空格局受温度、食物和沙地基底的影响,空间分布还随调查样方的大小而变化。种群参数(尤其是性别比例)与繁殖周期和发育时段有关。捕食强度和猎物组成反映了草原沙蜥对控制草原虫害的作用。如果不考虑捕食害虫和益虫比率,较高密度的草原沙蜥对控制害虫有利。当分布区内害虫密度增加时,草原沙蜥控制害虫的作用更明显。
其他文献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我国正面临能源约束趋紧和环境污染严重问题。为了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人和环境的和谐共处,我国政府非常重视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如何通过有效的环境管制和能源政策来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和实现环境的改善,一直是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从相关研究来看,大家普遍认为,在能源安全、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三大目标实现途径选择上,通过技术创新提高能源效率是最有效和最环保的方式。不过已有
本文为了能够向研制出高效、节能而又安全可靠的高性能材料与高敏感度导航器械结构提供基础形态学数据,利用光学成像、扫描电子显微镜、显微CT与计算机三维重建等多种形态学技术,综合运用经典比较形态学和现代仿生学理论方法,对蜣螂亚科13种粪食性蜣螂与驼金龟科1种粪食性夜行驼金龟头部、口器、触角、复眼、鞘翅、足部以及刚毛的超微形态结构等进行了分析,并结合蜣螂行为学特性分析了蜣螂特殊部位在减粘脱附仿生技术以及月
植被是陆地生态系统组成的重要部分。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Net PrimaryProductivity,简称NPP)是指绿色植物在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所累积的有机物数量[2-3],是光合作用所固定的有机碳总量和自养呼吸消耗量之差,它不仅直接反映着植被群落在自然环境条件下的生产能力,而且还反映植被通过光合作用对大气中CO2的固定能力。植被净第一生产力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和碳平衡的重要过程。绿色植物接受
硅来源丰富、安全性高于商用石墨,理论储锂容量可达4200 mAh g-1(Li4.4Si),为已知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中最高,但其电导率极差、体积变化率可达400%,极易造成硅材料的破碎,致使电池性能衰败很快。针对以上缺点,科研工作者普遍采用两种改性策略:(1)纳米化,缩短e-和Li+在体相内的传输距离以改善电导率,加之其缩小的绝对体积变化能缓解应力;(2)复合化,与高导电性和高柔韧性材料复合以提高
目前橡胶制品的发展方向是高性能、低能耗和长寿命,常用橡胶比如天然橡胶、氯丁橡胶、丁腈橡胶已经难以满足新型橡胶配件需要耐高温和耐油等方面的苛刻要求。氟硅橡胶具有杰出的耐高低温、耐溶剂和耐燃油性能,结合了氟橡胶和硅橡胶两种橡胶的优点,是航空航天、汽车、机械、电子、化工等各个领域应用的一类重要高分子材料,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但其价格昂贵,制备工艺不易控制,目前仍难以推广应用。并且由于涉及到保密敏感问题,
学位
学位
学位
在推进探索国土景观识别特征的传统人居环境研究过程中,个案研究的必要性逐步受到重视。其目的为发掘传统人居环境的在地特色及构建复杂认知体系,以探讨与个体差异相适应的特色发展路径。本论文以盆地灌区为单元、古堰坝工程为切入点对浙江省中西部金衢盆地古堰坝灌区景观体系进行研究。“盆地”、“灌区”分别限定了自然地理单元及水利工程单元,体现了自然-人文环境的耦合关系,并成为衔接宏观区域尺度研究及中微观社区系统尺度
全球金融危机对金融监管带来了挑战,也显示出传统监管方式的一些不足,加快了实验和创新的进程,加强宏观审慎导向成为金融监管改革的广泛共识。传统的金融监管模式是一种微观审慎的模式,重点对单个金融机构风险进行防控,而宏观审慎监管关注整个金融体系,着眼于防范系统性风险。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经济金融形势,监管当局应当如何从合规管理向风险管控转变,将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有机结合,以维护金融稳定的宏观审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