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庆市是我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是国家定位的国家中心城市,并且处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和长江经济带的“Y”形大通道的战略节点位置。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决策的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决议又为重庆的发展推动到了新的起点。不过重庆域内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与经济基础等差异较大,总体上形成了主城都市区、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和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更细致分析可到38个区县。重庆市各个区县经济的发展在空间上表现为“西强东弱”,并且区县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均衡特征明显。虽然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比较普遍的存在,且非均衡的地区经济结构现状不易在短时间内改变,但是地区之间经济差距的长期存在及过分拉大将不利于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随着区域经济学和空间计量经济学的不断发展,地区之间相互影响作用被越来越多的研究所重视。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不协调问题需要经济的增长来解决,在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被行政区划所划分开的各区县并不是作为独立的个体单独发展,而是通过物流、资本流和信息流等与周围邻近地区产生经济联系,地区经济的增长不仅与本地的劳动力、资本、人力资本和产业结构发展等因素相关,而且与周围地区的经济增长存在空间关联性。地区之间的空间关联和空间溢出效应对区域经济增长存在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重庆市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时如何发挥好经济核心区县的辐射带动作用,缩小地区经济差异、促进域内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己成为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更好认识重庆市区县经济的增长关系,促进区县经济关联带动发展,增强区域联动发展和协调发展水平,本文对重庆市区县经济增长的空间关联和溢出效应进行研究,引入经济增长理论、不平衡增长理论和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对地区之间产生经济溢出效应的原因和溢出作用的机理做了理论分析,从重庆市整体、重庆市三大区域和重庆市区县三个角度描述了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基于地理距离空间权重矩阵使用各区县的人均GDP值测度了各地经济的空间关联程度,并利用重庆市2009年至2018年间的区县数据,构建面板模型、空间自回归模型、空间误差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对重庆市区县经济空间溢出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1)重庆市整体发展水平较高,但人均经济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重庆市各个区县的经济发展不均衡,在空间分布格局上存在经济的空间集聚和扩散现象。(2)基于地理距离空间权重矩阵的Moran’I指数测度发现重庆市全局Moran’I指数虽然呈起伏变化但是表现为上升态势,全局空间自相关性一直显著存在,重庆市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自相关性总体上在增强。莫兰散点图的结果发现主城都市区主要呈现高-高型集聚,渝东北和渝东南地区主要呈现低-低型集聚。(3)重庆市区县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得到了验证并且显著。固定资产投资、劳动人口数和产业结构等要素在各个空间计量模型之中也呈现出对地区经济增长的正向促进影响,但金融发展程度对地区经济增长多表现为抑制。基于研究结论,本文提出的对应政策建议包括:(1)促进固定资产投资,引导民间投资稳定增长,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完善地区基础设施建设。(2)引导地区劳动力回流,提升劳动者工作能力素质,推进地区劳动人员的就业创业服务,多渠道稳定各类群体就业。(3)稳工业壮服务业,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加快地区产业升级,焕发经济增长的新动能。(4)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市场化经营机制,优化开放环境基础,建设内陆开放创新高地。(5)强化地区经济空间关联,联动基础设施和产业布局发展,集聚人才、资金和创业要素,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