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扶贫开发是一项世界性的任务。我国的农村扶贫工作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不仅解决了几亿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也极大地提高了贫困农村地区的发展水平和贫困群众的生活水平。但因我国人口基数大、贫困人口多、东西部与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困人口和地区的贫困原因与特点不一。所以,原来“大水满贯”式的传统扶贫模式,已经不能较好的把握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致贫原因、实际需要,造成了扶贫开发不能实现“真扶贫、扶真贫”的问题。因此,国家出台了《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13]35号)明确提出了农村扶贫实现精准扶贫的要求。在精准扶贫提出以来,各地按“扶贫到村到户”和“扶真贫、真扶贫”的要求,积极推行了农村精准扶贫开发;虽然探索和实践出了一些有效的经验,但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涪陵区作为重庆市市级贫困区县和三峡库区腹地,且具有‘大城市带大农村”特点的区县,近2年来,按国家和重庆市的相关要求积极推进了农村精准扶贫工作,并提出了在重庆市内率先实现脱贫摘帽。本文就以涪陵区为例,在总结涪陵区近年来的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做法、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特别是在准确把握涪陵区农村地区的贫困现状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和分析涪陵区农村精准扶贫开发中农村贫困地区和人口的贫困特点与原因、精准扶贫的模式与经验、精准扶贫开发存在的问题。同时,准确把握涪陵区精准扶贫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涪陵区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健全扶贫对象进入与退出动态管理机制、构建政府主导的社会化扶贫主体体系、充分发挥地方企业优势走产业扶贫道路、以教育培训提高扶贫对象的自主脱贫与发展能力、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贫困村与贫困户发展环境、发挥农村社保等制度的兜底作用、健全扶贫考核机制等相应的对策和建议。特别是在产业扶贫方面,立足扶贫对象和涪陵区自身的产业发展优势提出了分类别推行产业扶贫的建议,即“利用涪陵区新大兴等大型企业和超市,以“农超对接”精准帮扶近郊贫困户;立足涪陵区烟草、榨菜产业优势,以烤烟、榨菜种植精准帮扶边远地区贫困户;利用‘增福土鸡’等地方特产,以养殖土鸡精准帮扶缺少劳力贫困户;发挥‘大仙女山旅游区’辐射和带动乡村旅游,精准帮扶武陵山等山区贫困户”,从而对产业扶贫与地方产业发展紧密结合,使产业扶贫更具有后续发展能力作了有益的思考。希望,本文将对涪陵区农村精准扶贫工作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为西部其他地区的农村精准扶贫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