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近视眼(MY)是屈光不正(AM)主要类型,青少年近视眼的防治是全世界的公共卫生问题,有效的控制近视眼发病率已成为我国所面临的一项难题。多年来我国一直在进行近视眼发病原因和机理的研究,但直至目前对于近视眼发病原因及其危险因素还不甚了解。为了深入研究近视眼发病机制,寻找行之有效的防治方法,必须多开展基础性研究。目的:了解儿童屈光(Ref)发育曲线,分析屈光状态与屈光要素间的相关关系,以期根据屈光要素测量值对儿童的屈光状态进行预测分析。方法:选取2011年寒假于我院眼科门诊就诊的5-13岁儿童共51例(102只眼),经1%阿托品(A1)眼用凝胶连续散瞳5天后验光测得静态屈光度(D),并用角膜曲率计和A超测得屈光要素生物测量值,同时测量身高(H)、体重(BW)参数并记录优势眼,分析儿童屈光发育特征曲线,以及屈光状态与屈光要素间的相关关系,了解屈光要素对儿童近视眼发展的可能影响,并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建立D与相关屈光要素生物测量值及生长发育因素间关系的预测方程。结果:1.OD眼轴较OS长、OD水平径角膜曲率(K1)大于OS, OD静态屈光度的近视化程度较OS明显(p<0.05);OD为优势眼组中,OD与OS各屈光要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S为优势眼组中,OD与OS各屈光要素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5-13岁时期,女生的近视进展趋势要早于男生。3.了解儿童屈光发育的曲线:在5~13岁时期,随年龄(Age)变化,屈光状态呈近视化趋势;眼轴长度(AL)随Age变化呈逐渐延长趋势;眼压(IOP)随Age变化呈逐渐增高趋势,但未超过16mmHg;11岁前后,K随Age呈先降后升趋势,角膜散光(As)均以顺规散光(WTRA)为主;前房中央深度(ACD)和晶体厚度(Lens)变化都不大;玻璃体腔深度(V)随Age变化呈逐渐增长趋势;AL与H发育有密切关系。4.屈光状态与各屈光要素间的相关关系:11岁前后,IOP与AL增长由正相关向负相关转变;同时,K与AL增长由负相关向正相关转变;随Age增长,IOP与AL增长的一致和不一致,K与AL增长的一致和不一致,存在共同的“拐点”。5.屈光状态与屈光要素间的匹配密切相关:屈光不正(AM)由眼球各屈光要素发育不平衡所导致,而其中以AL、K间的匹配尤为重要。6.D与K、AL间关系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是:D=84.271-0.937×K-1.878×AL(其中D为静态屈光度、K为角膜曲率均值、AL为眼轴长度)。结论:1.在同一个体,OD近视发展要早于0S,但与优势眼影响可能无关。2.在5~13岁时期,女生的近视进展趋势要早于男生。3.人眼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各屈光要素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屈光状态的发展趋势为远视→正视→近视,其总的过程是不可逆的。4.儿童的AL和H发育间有密切关系。5.随Age增长,IOP与AL的增长、K与AL的增长,存在共同的“拐点”。6.5~13岁儿童的D值可以根据K与AL进行预测,从而将预测值与实际检影验光度数进行比较,推导出该儿童的近视进展程度,合理预防近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