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催生了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的推行,扩张的财政政策导致政府赤字的迅速增加,各国国债规模逐渐扩张,引发了对于国债的经济效应的广泛讨论。而国债作为政府融资的手段之一,将其与税收进行对比分析其经济效应的研究比比皆是。近几年以来,欧洲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接连爆发,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对世界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也带来了理论界对国债规模风险控制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相关研究一方面集中在了国债的经济承载能力、政府赤字比例等风险信号的管控上,另一方面集中在了国债规模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上,还有相当一部分的研究将重点放在了国债长短期的组合上,即国债的利率期限结构上。而本文则顺着国债发行的意义与合理性、风险可控范围内的国债发行规模以及长短期国债组合优化的逻辑脉络展开研究。首先,针对国债作为政府融资手段,其对经济的影响是否与其他融资手段相同的问题,即李嘉图等价定理,本文从其基本假设入手,论证了李嘉图等价定理在政府额外征税还本付息假设在现实经济社会中的不合理性,并以固定税制为前提,以消费的跨期替代为研究范式,建立了理论模型,并得出居民消费倾向与国债收益率、国债发行规模以及税率相关。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这四个变量的一阶VAR模型进行脉冲响应分析,得到了国债发行对居民消费倾向存在着明显正向冲击,而税率对其存在负向冲击的结论,从而论证了李嘉图等价定理在中国不成立,说明了国债发行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正向的拉动作用,为国债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其次,在李嘉图等价定理不成立的前提上,进一步对国债发行总量进行研究。本文突破了以往在国债发行总量研究中单一注重风险控制或者经济效应的局限性,以当期政府平衡预算为约束,在无限期届模型框架下建立了理论模型,得到了从政府决策角度出发的国债规模-产出关系式。在此基础上,通过经济传导机制与决策机制反向逻辑关系的对偶转换,得出国债规模、国债收益率在政府平衡预算约束下对经济总产出的影响公式。基于此公式展开实证分析。在实证研究中,对计量方程的干扰项异方差性,从经济理论逻辑角度突破了White检验对解释变量二次多项式的绝对依赖,采用具有周期视角的滚动回归方式,得到干扰项方差序列,得出干扰项异方差的结论,并以广义最小二乘估计方法得到了所需参数。经过实证分析,得到了我国最优国债规模、国债平均收益率的组合。为我国国债发行政策的制定提出了明确的总体目标。最后,对于国债具体发行机制的确定,主张长短期国债以政府平衡预算约束下最优化的国债规模与国债收益率为目标建立目标函数,以政府远期平衡预算为总体约束条件,以长短期国债利率关系为结构约束,求解出各期限国债的发行总量。在确定了国债规模、平均利率的目标值之后,国债发行机制建立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如何确定不同期限国债之间的利率关系,即国债的利率期限结构。长短期国债作为无风险投资的手段,其之间一定存在着相互替代的关系,又由居民预算约束、国债流动性约束、效用折现以及远期风险偏好等因素相互制约,必然会存在着稳定的利率关系。通过回顾在国债利率期限结构研究中所使用过的相关计量模型,我们最后采用了较为符合我国国债利率数据特征的门限协整模型进行相关研究。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以一月期和一年期国债为例,其利率之间存在着非常稳定的相关关系并且门限效应非常显著,得出了门限协整方法在国债利率期限结构研究方面具有较好的统计特性和计量结果。依据本文的研究结果,就能够在确信国债发行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在国债发行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以最优国债规模与平均利润里为目标,以长短期国债利率间稳定的门限协整关系为桥梁,在政府远期均衡预算的约束下精确计算得到各期限国债的最适宜规模,以充分发挥国债作为财政政策手段对经济发展的积极拉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