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为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形势对研究生教育结构转变的需要,2010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7次会议决议并通过在我国新增护理硕士专业学位,这是继临床医学硕士、口腔医学硕士、公共卫生硕士之后又一个新的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至此,我国的护理硕士研究生教育已由原来以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为主的单一学术学位的培养模式,发展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科型护理专门人才的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并举的多元化培养模式。这也表明了我国开始了与国际接轨,转向高级实践护士的培养。作为新生事物的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的教育模式尚属探索阶段,基于“能力本位”职业教育理念,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能力水平是反映其培养质量的关键。而对于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能力评价则是保障培养质量的必要手段。目前,我国护理教育中对于临床能力评价的研究多集中在护理本科生,缺少对护理研究生的研究。但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起步相对较早,且国家卫生部科技教育司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专门下发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临床能力考核内容和要求》(卫科教学发[1999]第119号),已有不少研究者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能力评价进行过研究。这些都可以为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科学的、规范的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考评体系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运用Delphi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AHP)构建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考评指标体系及其权重,通过小样本实测分析验证指标体系的品质,并通过实测结果分析我国护理硕士研究生临床能力现状,以期为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评价提供科学、规范、客观、公正的测量工具,为评价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手段,促进我国护理研究生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象与方法本研究分三部分。1.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考评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前期应用文献回顾法、理论分析法、专家访谈法,探讨构建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考评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并进行指标初拟,再应用Delphi法进行两轮指标的筛选。本研究遴选了来自广州、北京、上海、长沙、成都等地的护理教育、护理管理、临床护理专家29人作为研究对象。本研究专家纳入标准:①本科以上学历;②中级以上技术职称;③10年以上护理专业工作经验。④对本研究有兴趣且愿意参加者。调查数据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专家一般情况等描述性分析用频数、百分数表示;专家积极系数用问卷回收率表示;专家权威程度用权威系数表示;专家意见集中程度用指标条目的重要性均数、满分率来衡量;专家意见协调程度一般用各指标评价结果的变异系数和专家意见的肯德尔和谐系数(Kendall’s W)及其显著性检验表示。2.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考评指标权重的确定本部分研究的资料来源于第一部分专家咨询第二轮的调查数据,数据采用Excel2003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根据专家对指标重要性赋值均数的高低确定Saaty标度,构建判断矩阵,采用方根法确定权重及其最大特征值,进行层次单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层次总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确定指标体系中各级指标的权重值,并按各级指标的权重进行排序。3.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考评指标体系实测分析考虑到目前已经进入临床实践的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数较少,故本部分研究将已经进入临床实践的护理硕士学术学位研究生也纳入调查对象。调查对象纳入标准:①在读护理硕士研究生;②已完成研究生阶段临床实践学习1个月以上者。根据前面两部分研究构建的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考评指标体系的三级指标制定护理硕士研究生临床能力自评表,便利抽样选取了6所医学院校33名全日制在读护理硕士研究生进行调查。对护理硕士研究生临床能力自评表的信效度及区分度进行评价,从而对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考评指标体系进行品质检验。结果1.基于Delphi法构建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考评指体系结果两轮共咨询了来自广东、上海、北京、湖南、四川、海南六个省市的6所医学院校及15家教学医院的29名护理专家,专家年龄为37-59(46.45±6.60)岁;工作年限为14-43(27.10±7.21)年;其中护理教授8名,副教授5名;护理博导3名(10.35%),硕导10名(34.48%);本科13名(44.8%),硕士13名(44.8%),博士3名(10.3%)。两轮分别发出问卷35份、29份,回收问卷29份、24份,回收有效问卷25份、24份,有效回收率71.4%、82.8%。在回收的问卷中,第一轮有15位专家(60.0%)提出37条修改意见和建议,第二轮有9位专家(37.5%)提出了29条修改意见或建议,说明专家积极性较高。两轮咨询的专家平均权威程度分别为0.87,0.89。经过两轮咨询,一级指标的变异系数在0.08-0.20,二级指标变异系数0.06-0.21之间。第二轮除三级指标外的各级指标和谐系数分别较第一轮有增加,且经检验P<0.001,说明专家意见协调性好。结合界值法、专家意见、小组讨论,最终形成的考评指标体系包括6项考评内容(思想品德素质、理论知识水平、临床实践能力、临床科研能力、临床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23项考评指标以及68评价标准。2.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考评指标权重结果研究结果表明,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考评指标体系一级指标权重大小依此为临床实践能力(0.332)、理论知识水平(0.246)、思想品德素质(0.180)、临床科研能力(0.133)、临床教学能力(0.065)、组织管理能力(0.044)。二级指标中专业知识(0.138)权重最高,其次是专业态度(0.090),最低为病房管理(0.005)。三级指标中“掌握专科护理的理论知识(0.092)”、“掌握医学基础及护理学基础的理论知识(0.063)”、“熟悉所从事护理学研究方向的学术新进展和新动向(0.046)”这三项居前三位。各级指标的层次单排序和总排序结果经检验具有满意一致性。3.护理硕士研究生临床实习现状调查及护理硕士研究生临床能力考评指标体系品质检验结果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0份,回收36份,回收率90.0%,有效问卷33份,有效回收率82.5%。调查的护理硕士研究生来自广州、北京、长沙、苏州、济南、哈尔滨等地6所医学院校。其中年龄22~33(25.03+2.10)岁;女性32名,男性1名;学术学位研究生21名(63.6%),专业学位研究生12名(36.4%);已完成研究生阶段临床实践时间平均5.65±4.24月;54.6%的人对带教方式表示不太满意或一般;51.5%的人对自己的实习表现表示不太满意或一般。72.7%的学生临床能力自评得分在60-79分。自评总分与6项一级指标评分的相关系数介于0.692-0.903之间,一级指标与其二级指标评分的相关性介于0.540-0.950之间,且均为P<0.01,呈显著正相关。指标体系总的Cronbach α系数为0.976,6个一级指标的Cronbach α系数在0.793-0.957之间,内部一致性信度较高。结构效度分析显示,每个因素的Cronbach α系数均大于该因素与其他因素的相关系数,说明结构效度较高。指标体系区分度为0.626,区分度较好。结论1.基于Delphi法构建了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考评指标体系,包括6项考评内容(思想品德素质、理论知识水平、临床实践能力、临床科研能力、临床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23项考评指标以及68评价标准。其结果可靠,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有效性。2.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的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考评指标权重具有科学性和准确性,可作为衡量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的考评工具。其权重结果提示,临床实践能力是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中的首要能力,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3.经实测分析,构建的临床能力考评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和区分度,说明指标体系具有良好品质,可用于测量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水平。同时,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护理硕士研究生的临床能力水平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学生对临床带教方式及自我实习表现满意度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