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我国是脑血管病高发国家,每年新增数百万新患者,这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占大多数,TIA发病急骤,可在短时间内恢复,并可反复发作,因其发展成脑梗死的概率很大,故我们称其为脑梗死的“警兆”。因脑梗死造成高致残率,高致死率,增添极大的社会及医疗负担。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我们一方面积极探索脑梗死的治疗,另一方面,我们要转换思维,从“治已病”发展为“治未病”,尤其是TIA这种“将病之病”,如可以减少TIA发展至脑梗死的概率,将减少大部分脑梗死患者数目。TIA治疗早期治疗是关键,抗血小板治疗是基础。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是目前我们在工作中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两种药物都具有确切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效果,因两者作用靶点不同,理论上两者联用是可以产生协同作用的,较单药治疗疗效更佳。但抗血小板治疗不可避免存在出血风险,并且两药联用出现出血风险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更大,如何在获得最大疗效及减小不良反应方面寻求平衡点,是目前抗血小板治疗的关键。本研究力求通过不同治疗方案疗效对比探索出更合理的TIA抗血小板治疗途径。ABCD2评分是针对TIA预后的预测评分,列入了TIA发作特征与危险因素等六个特征,可对TIA患者的危险程度进行分层,从而指导临床治疗,但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加入血管评价及核磁评价的ABCD3I评分立论上对TIA患者危险程度评估更加准确,本研究将对ABCD2及ABCD3I评分的精确性进行对比评估,找出更准确的TIA危险分层评价指标。研究方法:选取14年1月至8月收治于我院神经内科的103例诊断为TIA的或者以TIA症状为首发症状的住院患者,随机分为3组,负荷双抗组: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300mg双负荷量3天,后给予阿司匹林100mg/天+氯吡格雷100mg/天,治疗15天,之后应用阿司匹林100mg/天治疗3个月;共36例;双抗组:应用阿司匹林100mg/天+氯吡格雷100mg/天,治疗15天,之后应用阿司匹林100mg/天单独治疗3个月,共收集32例;阿司匹林组:应用阿司匹林100mg/天单独治疗3个月,共35例。其他治疗包括应用中成药类改善循环药物,他汀类及稳定斑块药物,脑保护剂及神经营养类药物,三组无差别。所有患者进行ABCD2及ABCD3I评分。在入院后3天,15天进行查体并记录病情变化,观察TIA症状的复发情况及是否发展为梗死;以及在出院后3个月进行电话随访,随访病情变化以及有无药物不良反应。我们把住院及随访中症状完全消失,未发生缺血事件的随访对象定义为有效;将随访中虽偶有TIA症状发作但未发展至梗死的对象定义为显效;将随访中最终发生梗死的对象定义为无效。应用统计学方法对三组发病后3个月的预后进行统计分析,对ABCD2评分及ABCD3I评分的准确性情况进行评估。研究结果:三组分别纳入36名,32名及35名患者。入院3天观察,负荷双抗组5.6%(2例)患者仍有发作,2.8%(1例)发展为梗死;双抗组18.8%(6例)患者仍有发作,6.3%(2例)发展为梗死,阿司匹林组22.9%(8例)仍有发作,11.4%(4例)发展至梗死。三组进行统计学分析负荷双抗组疗效优于其余2组;15天观察,负荷双抗组5.6%(2例)患者仍有发作,5.6%(2例)发展为梗死;双抗组9.38%(3例)患者仍有发作,12.5%(4例)发展为梗死,阿司匹林组17.1%(6例)仍有发作,17.1%(6例)发展至梗死。3个月随访,负荷双抗组5.6%(2例)患者仍有发作,8.3%(3例)发展为梗死;双抗组18.8%(6例)患者仍有发作,12.5%(4例)发展为梗死,阿司匹林组20%(7例)仍有发作,22.9%(8例)发展至梗死。三组进行统计学分析,P=0.047<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纳入患者中对于反复发作的TIA患者,存在主要动脉狭窄的患者及ABCD评分为中高危的患者进行单独分析,结果显示负荷双抗治疗治疗效果优于其他两组。全部103例患者无1例出现颅内出血,3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相似。对ABCD2及ABCD3I两评分进行ROC曲线检验,ABCD3I评分曲线下面积为62.6%,p=0.033<0.05。结论:1、TIA急性期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负荷量(各300mg)连续治疗3天与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各100mg)剂量与阿司匹林(100mg)单用相比在应用3天后可显著降低症状的复发率及梗死率;2、TIA急性期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负荷量(各300mg)连续治疗3天后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各100mg)剂量15天后单独应用阿司匹林100mg与其他治疗方案相比可显著降低TIA患者15天及3个月的症状复发率及梗死率;3、对于反复TIA患者,应立即应用双300mg负荷量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连用3天以有效中止再次发作;4、对于存在主要动脉狭窄及ABCD评分的中高危患者,建议应用双抗治疗,负荷双抗治疗效果更佳。5、负荷剂量治疗TIA安全有效,未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无颅内出血发生;6、ABCD3I评分与ABCD2评分相比对于预测梗死准确性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