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引起脊柱-骨盆矢状位失衡的原因有很多种,其中包括骨质疏松症为基础所致的椎体压缩性骨折(致胸、腰椎段骨折)等,严重的脊柱-骨盆结构损坏会破坏脊柱-骨盆矢状位平衡,对于由以上原因所致的脊柱-骨盆矢状位失衡,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来重新建立椎体的各面之间的平衡,特别是矢状位上的平衡关系,目前在临床上应用比较广泛,本研究通过比较PVP手术前后患者脊柱-骨盆矢状位平衡参数及相关量表数值的差异,探讨脊柱矢状位平衡重建对PVP术后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运用回顾性对照的方法分析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脊柱骨科2014年04月~2015年11月所选取的52个病例(男性12人,女性40人,平均年龄为68.25岁,年龄范围58岁~85岁)PVP手术前后患者颈椎前凸角(CL)、胸椎后凸角(TK)、腰椎前凸角(LL)、脊柱矢状位平衡(SVA)、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下腰痛JOA评分、Oswestry腰背下肢功能障碍评分、VAS疼痛评分等指标的变化差异,52个病例中,胸段骨折21人,腰段骨折31人。结果52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手术或围手术期死亡病例出现,术后随访时间1~6个月,平均时间4.5个月。术前CL9.212°±30.499°、TK41.385°±27.957°、LL59.135°±36.367°、SVA20.692mm±85.861mm、PI71.614°±35.303°、PT30.635°±19.811°、SS54.700°±31.944°、JOA评分8.385±2.162、Oswestry评分34.808±3.042、VAS评分6.808±0.971。术后CL9.077°±16.384°、TK24.635°±13.233°、LL42.865°±8.765°、SVA-20.962mm±47.397mm、PI38.173°±7.326°、PT14.000°±3.492°、SS34.519°±5.497°、JOA评分24.058±2.118、Oswestry评分12.539±1.787、VAS评分1.712±0.696。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指标CL值在手术前后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TK、LL、SVA、PI、PT、SS等测量参数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JOA评分、ODI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L与PI及PT之间密切相关(P<0.01,CL与PI比较;P<0.05,CL与PT比较);TK与PT之间密切相关(P<0.01);PI与PT之间密切相关(P<0.01)。结论脊柱的平衡包括水平面上、冠状面上的以及矢状位上的平衡,由于人类脊柱生理弯曲的存在,使得脊柱矢状位平衡在维持人体正常姿势中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脊柱-骨盆系统作为一个整体,任何一方的结构损伤及破坏都会引起相关联的一系列脊柱矢状位参数的改变,各参数之间关系密切;因各种原因导致的脊柱-骨盆矢状位失衡,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重建脊柱-骨盆的平衡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不仅表现为相关参数的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也表现为相关评估量表的改善;PVP术后患者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的重建对患者术后恢复及生活质量的改善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临床医生应当更加重视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评价体系在临床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