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羔性状是山羊选育的重要目标之一,而多羔性状是由微效多基因决定的数量性状,遗传力很低(约为0.23左右),采用常规育种手段在较短时期内难以取得明显进展,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山羊业的发展。目前,国内外羊分子育种研究主要集中在羊的分子标记检测以及与性状的相关性方面,在选育上主要采用的是常规方法和单标记的辅助选择,而基因聚合育种的理论和技术研究还相对滞后。本研究将微卫星标记和SSCP标记与系谱相结合,选择与萨能奶山羊、布尔山羊多羔性状强相关的OarAE101、BM1329、BM143、LSCV043的4个微卫星位点以及与产羔数密切相关PRLR和LHβ基因为基础,以优秀多羔个体为研究起点,上溯亲代,跟踪子代,通过典型优秀母羊基因型的上溯和跟踪,分析了720只山羊个体的不同基因型和基因型组合在多羔性状形成中的贡献率,探索优良基因的传递规律及其聚合模式,获得以下研究结果:1选用绵羊6号染色体上与FecB基因相连锁的3个微卫星位点(OarAE101、BM1329和BM143)和与山羊产羔数密切相关的LCV043微卫星位点,利用微卫星标记与群体系谱,通过对165只西农萨能奶山羊个体的不同微卫星基因位点的基因型和基因型组合在多羔性状形成中的贡献率的分析表明:(1)在西农萨能奶山羊群体中基因型A3A7、B1B6、C1C5及D5D9对产羔率具有正效应,而基因型A1A5、B4B9、C2C6及D4D8对产羔率具有负效应。(2)在F1代母羊个体中存在7种基因型组合,其中基因型组合A3A7B1B6C1C5D5D9聚合效应值显著高于其它组合(P<0.05),平均产羔数在3.10~3.33只/胎之间;在亲代母羊个体中存在5种基因型组合,其中基因型组合A3A7B1B6C1C5D1D5的聚合效应值最高;在F2代母羊个体中存在12种基因型组合,其中基因型组合A3A7B1B6C1C5D5D9的聚合效应值最高(P<0.05)。基因型D5D9较D4D9聚合效应值高5.11%,基因型A3A7较A1A6聚合效应值高15.32%;基因型C1C5较C2C6聚合效应值高8.11%;基因型B1B6较B5B10聚合效应值高8.50%;D7D10较D4D9基因型聚合效应值高9.09%;D5D9较D1D5基因型聚合效应值高15.62%;D4D9较D1D5基因型聚合效应值高11.08%;D2D6较D1D5基因型聚合效应值高39.64%;D2D6较D5D9基因型聚合效应值高1.82%。(3)在亲代到F1代的基因传递过程当中具有明显的聚合效应,在F1代到F2代的基因传递过程当中基因型组合出现了明显的分离现象。2同样选用OarAE101、BM1329、BM143以及LCV043微卫星位点,结合群体系谱,通过对137只Boer山羊个体的不同微卫星基因位点的基因型和基因型组合在多羔性状形成中的贡献率的分析表明:(1)在Boer山羊群体中基因型E5E10、F2F7、G1G5及H6H11对产羔率具有正效应,而基因型E2 E7、F5 F10、G7G9及H2H8基因型对产羔率具有负效应。(2)在F1代母羊个体中存在5种基因型组合,其中基因型组合E5E10F2F7G1G5H6H11聚合效应值显著高于其它组合(P<0.05),平均产羔数在2.66~3.00只/胎之间;在亲代母羊个体中存在4种基因型组合,其中亲代基因型组合E5E10F2F7G1G5H1H7的聚合效应值最高;在F2代母羊个体中存在9种基因型组合,其中基因型组合E5E10F2F7G1G5H6H11的聚合效应值最高(P<0.05)。基因型G1G5较G2G6聚合效应值高4.47%~31.1%;基因型F2F7较F5F10聚合效应值高12.64%~31.6%;基因型E5E10较E2E7聚合效应值高14.38%~16.0%;基因型G1G5较G2G7聚合效应值高28.8%;基因型H4H10较H1H7聚合效应值高13.7%;基因型H6H11较H1H7聚合效应值高11.7%;基因型G1G5较G3G8聚合效应值高24.14%;基因型G2G6较G3G6聚合效应值高10.2%;基因型H6H11较H2H8聚合效应值高18.96%;基因型H6H11较H4H10聚合效应值高3.08%~27.5%,但在F1代基因型组合E5E10F2F7G1G5H4H10与F2代基因型组合E5E10F2F7G1G5H6H11相比则出现基因型H4H10较H6H11聚合效应值高6.0%。(3)在亲代到F1代的基因传递过程当中具有明显的聚合效应,在F1代到F2代的基因传递过程当中基因型组合也出现了明显的分离现象。3选用与产羔数密切相关PRLR和LHβ基因,利用SSCP检测PRLR基因的内含子2(引物P1)和部分的外显子10(引物P2)的以及LHβ5′调控区的部分外显子(引物P3和P4)SNP位点,并结合群体系谱,通过对265只萨能奶山羊个体的不同微卫星基因位点的基因型和基因型组合在多羔性状形成中的贡献率的分析表明:(1)内含子2存在GG、GH和HH基因型,GG基因型对西农莎能奶山羊的产羔数呈正效应,而HH基因则呈负效应;外显子10存在CC、CD和DD基因型,CC基因型对产羔数有正效应(P<0.05),DD基因型对产羔数有负效应;引物P3扩增位点都存在PP、PQ、QQ基因型,PP基因型对产羔数呈正效应,QQ基因型则呈负效应;引物P4扩增位点存在LL、LM、MM基因型,LL基因型对产羔数呈正效应,而MM基因型则呈负效应。(2)在F1代母羊个体中存在6种基因型组合,其中基因型组合GGCCPPLL聚合效应值显著高于其它组合(P<0.05),在亲代母羊个体中存在4种基因型组合,其中亲代基因型组合GGCCQQLL的聚合效应值显著高于其它组合(P<0.05);在F2代母羊个体中存在10种基因型组合,其中基因型组合GGCCPPLL聚合效应值显著高于其它组合(P<0.05)。基因型CC较CD的聚合效应值高7.52%~14.12%;CD较DD基因型聚合效应值高10.96%;PQ较PP基因型聚合效应值高6.90%;PP较QQ基因型聚合效应值高15.67%;PQ较QQ基因型聚合效应值高11.20%;LL较MM基因型聚合效应值高11.48%;MM较LM基因型聚合效应值高3.80%。(3)在亲代到F1代的基因传递过程当中具有明显的聚合效应,在F1代到F2代的基因传递过程当中基因型组合也出现了明显的分离现象。4同样选用SSCP检测PRLR基因的内含子2(引物P1)和部分的外显子10(引物P2)的以及LHβ5′调控区的部分外显子(引物P3和P4)SNP位点,并结合群体系谱,通过对153只Boer山羊个体的不同微卫星基因位点的基因型和基因型组合在多羔性状形成中的贡献率的分析表明:(1)内含子2存在GG、GH和HH基因型,HH基因型对Boer山羊的产羔数呈正效应,而GG基因型则呈负效应;外显子10存在CC、CD和DD基因型,CC基因型对产羔数有显著正效应(P<0.05)。引物P3扩增位点都存在PQ、PP基因型,PQ基因型对产羔数呈正效应,而PP基因型则呈负效应;引物P4扩增位点存在LM、LL基因型,LL基因型对产羔数呈正效应,而LM基因型则呈负效应。(2)在F1代母羊个体中存在5种基因型组合,其中基因型组合HHCCPQLL聚合效应值显著高于其它组合(P<0.05);在亲代母羊个体中存在4种基因型组合,其中基因型组合HHCCOQLL的聚合效应值显著高于其它组合(P<0.05);在F2代母羊个体中存在10种基因型组合,其中基因型组合HHCCPQLL的聚合效应值显著高于其它基因型组合(P<0.05);基因型CC较CD聚合效应值高6.55%:基因型HH较GH聚合效应值高9.47%;基因型PQ较PP聚合效应值高7.73%~11.68%;PQ较QQ基因型聚合效应值高14.06%;LL较LM基因型聚合效应值高2.76%。在F1代,基因型HH较GG聚合效应值高10.55%,在F2代却出现了基因型GG较HH聚合效应值高7.95%的现象。(3)在亲代到F1代的基因传递过程当中具有明显的聚合效应,在F1代到F2代的基因传递过程当中基因型组合也出现了明显的分离现象。上述研究结果对于深入开展山羊多基因聚合育种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