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研究南京地区冬闲田季节性栽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适宜的施氮量和刈割频度,2012年9月-2013年6月和2013年9月-2014年5月在江苏省农科院六合动物科学试验基地,以品种"三得利"为研究材料,田间试验研究了施氮量和刈割频度处理对紫花苜蓿生长、饲草产量及其构成因子和品质等的影响。试验采用裂区试验设计。氮肥处理为主处理,设60、120、180、240 kg N/hm2四个处理水平。刈割频度处理为副处理,设春季刈割3次、4次、5次,三个刈割频度处理水平。每处理3次重复。试验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刈割频度下,随施氮量的增加,紫花苜蓿的株高、一次分枝数、单株叶面积、单茎重显著增加(P<0.05),施氮180 kg N/hm2处理高于其他处理。240 kg N/hm2处理各指标并没继续升高。各施氮量处理下,刈割频度的增加降低了株高、单株叶面积和单茎重,但5次刈割促进了紫花苜蓿一次分枝数增加。施氮处理提高了紫花苜蓿的光合能力。施氮量增加净光合速率有升高的趋势,但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比较各施氮量处理下不同刈割频度对紫花苜蓿光合作用的影响,4次刈割处理的净光合速率高于其他刈割处理。2.紫花苜蓿地上部的干物质积累与植株株高、单茎重等的变化基本一致,即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两年试验均以180 kg N/hm2处理的干物质产量最高。春季刈割3、4和5次的干物质产量,2013年分别为11.44 t/hm2、11.09 t/hm2、9.59 t/hm2,比 120 kg N/hm2和 240 kg N/hm2 处理提高了 2.23%-12.93%;2014年分别为 11.79 t/hm2、12.03 t/hm2、10.79 t/hm2,比 120 kg N/hm2 和 240 kg N/hm2 处理提高了 1.98%-9.86%。各施氮量处理下,随刈割频度的增加干物质产量呈递减趋势,春季3次刈割获得干物质产量最高。3.影响饲草产量的各因子中,单茎重、株高和单株叶面积对干物质产量的贡献最大。这些性状是影响季节性栽培紫花苜蓿产量的重要因子。4.同一刈割频度下,饲草营养品质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升高趋势。施氮量的增加降低了紫花苜蓿茎叶比。叶片和茎秆中含氮量受施氮量的影响不大(P>0.05)。施氮180 kg N/hm2提高饲草粗蛋白含量、干物质体外消化率和降低NDF、ADF含量,相对饲用价值(RFV)最高。但240 kg N/hm2施氮处理的饲草品质反而下降。随刈割频度的增加,饲草NDF、ADF降低,干物质体外消化率和粗蛋白含量明显升高。春季5次刈割处理下NDF和ADF最低值分别为42.64%、21.69%(2013年)和39.75%、21.10%(2014年),RFV最高。但由于饲草产量较低,可消化干物质的产量5次刈割处理低于其他刈割处理。春季4次刈割获得的饲草可消化干物质产量最高。5.施氮与刈割频度处理对紫花苜蓿饲草产量和品质影响的互作效应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南方农区季节性栽培模式下,施氮180 kg N/hm2,春季刈割3~4次可作为紫花苜蓿优质高产的施肥和刈割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