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遗民是明清易代之际衍生出来的一个不仕新朝的特殊士人群体。从顺治元年(1644)到康熙三十四年(1695)约五十年的时间里,明遗民的心态一直随着时局的变化而不断调整。鼎革之初,国破家亡的惨痛及清廷野蛮残酷的民族政策使明遗民群情激奋,难以自己,纷纷举起“反清复明”的旗帜。到了顺治统治中后期,清王朝的统治日趋巩固,遗民反清复明的梦想逐渐破灭。迫于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压力,明遗民对清政府的态度趋于游移彷徨。进入到康熙朝,尤其是康熙十七年(1678)以后,遗民放弃了原有的抵抗防御之心,认同了清王朝的合法统治地位。明朝的迅速灭亡和清朝的残酷统治促使一流的遗民学者开始觉醒,在反思和批判过程中,跳出了“华夷之辨”的限囿,超越了对一君一王朝的眷恋或仇视,上升到对整个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批判,形成了遗民的启蒙心态,近代启蒙思想应运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