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课要充分重视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语言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并与自己的情感相通,加深理解与体验。朗读是我们搞活语文教学,促进推普工作,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做好朗读教学,有助于学生积累词汇,扩大知识面,增强语感、开掘深意,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等等。朗读是一种表达而不是一种传达,它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进行朗读时,要珍视他们的独特感受与理解,引导学生在感悟文本的基础上,大胆地鼓励他们进行个性化朗读。通过朗读,把无声的语言变成有声的语言,把作家的思想感情以及自己的感悟通过朗读准确地表现出来。于是,“个性化朗读”这个词语在语文学习中生长起来。“个性化朗读”是教育学、心理学范畴的一个热门的研究课题,在现代的教育研究中,学者们认为,赢得了“个性和个性发展”,才能赢得教育和学生身心的成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也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在普遍达到正确、流利朗读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要促进学生的朗读能力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有个性地发展。”个性化朗读的目标,指向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思维的拓展,能积极推动学生的语文学习向更深处探索;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不断在思考与文本的熏陶中产生新的感悟。个性化朗读,培养的也是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指向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面对新课程标准确定的一系列培养目标,个性化朗读能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它指向学生由内而外的综合化能力的提升,而教学过程的始终,我们参考语文教育专家的有关精典性论述,结合语文教材中的实例,立足于日常的教学实践,研究诵读教学的策略、技能、技巧,积极构建适合于我们当代学生朗读能力发展的培养模式,为我们的语文教与学,学生的发展,开辟出一个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