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商业银行在我国金融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促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基于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方法,通过结构(Structure)-行为(Conduct)-绩效(Performance)(简称SCP)分析范式对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与绩效关系进行研究日渐成为热点。上海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其商业银行业的开放程度与发展水平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因而,以上海市作为样本,考察其商业银行业市场结构的演进与绩效水平的发展以及二者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首先,本文以现代产业组织理论中市场结构、市场绩效相关理论为基础,基于十六家商业银行八年期间(1998~2005)相关数据,对上海市商业银行业的市场结构、市场绩效分别作了全面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国有商业银行市场份额(MS)呈总体下降趋势,而非国有商业银行呈总体上升趋势,整个商业银行业的行业集中度(CR)、相对集中度(HHI)逐年下降,市场垄断程度有所降低,竞争程度得到提高,相对于全国,上海市商业银行业的市场垄断程度更低,竞争更为激烈;(2)、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绩效(ROA)、资产配置绩效(L/D Ratio)显著提高,而非国有商业银行上述二者的表现有所下降,多数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绩效(NPA Ratio)显著改善,上海市商业银行业的经营绩效(ROA)水平远高于全国市场。尔后,本文阐述了银行业市场结构与绩效关系的两种理论假说,即市场力假说(MP Hypothesis)和效率结构假说(ES Hypothesis),并在现有模型基础上加入解释变量银行业市场容量(GPI)建立回归模型,通过对混合数据(128组)的统计分析,对上海市商业银行业市场结构与绩效相关性作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MP假说与ES假说在上海市商业银行业中均不成立;(2)、模型中各解释变量对两类所有制特征不同的商业银行绩效水平的解释存在着差异,其中,市场集中度(HHI)与两类银行绩效(ROA)一致显著正相关,银行市场份额(MS)与国有商业银行的绩效水平不存在显著统计关系,而与非国有商业银行绩效水平显著负相关,银行业市场容量(GPI)与国有商业银行绩效显著正相关,而与非国有商业银行绩效无显著统计关系。最后,作者基于前文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并指出了论文尚存在的不足以及今后需进一步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