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视阈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效果研究

来源 :淮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k_wuy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党对广大理论工作者提出的一个崭新的时代课题。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要求,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中央关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要求得到了广大理论工作者的热烈响应。  本文是传播学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交叉研究,是传播学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的结合。旨在通过传播学理论的指导,加深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的认识,揭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规律,发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技巧,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效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开辟一个全新的视角。  为了使研究课题更加系统化、全面化,本文引入了著名传播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对传播过程的分析,即:谁(who)?说什么(what)?对谁说(whom)?通过什么渠道(what channel)?取得什么效果(what effect)?作为研究的线索和主干。  通过对这一传播模式中传播者、传播内容、受众、媒介等传播要素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和探讨,再加上对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反宣传,最终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样一个传播效果。在这里,所谓传播效果是指传播对人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的有效结果。本文中,被视为最终传播效果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意思是实现广大人民群众能够理解、接受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最终目的。这是本论文要研究的主要问题,也是创新点所在。
其他文献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新媒体已经不可避免地影响和改变人们的观念、生活方式等等。人类传统交往方式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网络人际交往。网络是把“双刃剑”,在给人们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在国内对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研究热潮中,学者们对否定马克思主义的主要观点、主要思潮、主要表现、常用手法、应对策略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
探究式教学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代表的不仅是一种教学方式,而是对学生的重视,对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体育课堂上的探究式教学,会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上得到身心的发展。探究式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