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面波频散、接收函数和PmP走时反演地壳结构及其在鄂西及周边地区的应用

来源 :中国地质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mcl80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解的非唯一性是地球物理反演的基本问题之一,如何减少反演的多解性是地球物理反演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通过联合多种地球物理观测数据减少反演地球结构的多解性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参加联合反演的地球物理观测数据有面波频散、接收函数、体波走时、重力、大地电磁等,其中被研究的最早、也是应用最广的一对组合是面波频散和接收函数。这得益于速度和界面是地球结构的两个重要参数,面波频散主要对平均横波速度敏感,而接收函数主要对界面敏感,并且当界面上的多次波清晰时,对界面以上介质的平均Vp/Vs波速比有约束,两者所提供的信息刚好形成了互补。但是实际应用中,由于受地壳介质的衰减和散射作用,包含在接收函数中的界面信息,尤其是在地壳中具有较长射线路径的多次波能量通常较弱,使得接收函数对地球内部界面结构的约束,尤其是对地壳厚度和地壳平均Vp/Vs波速比的约束减弱,导致反演出现多解性。本文以减少反演问题多解性为出发点,研究了联合P波速度的观测数据反演地球结构,进一步拓宽参与联合反演的数据类型。首先提出了一种反褶积技术测量远震S波波形中超全反射SsPp震相与直达S波的走时差TPmP,通过联合TPmP与远震P波接收函数对传统H-κ方法进行了拓展,然后提出了一种基于邻域算法的TPmP、P波接收函数和面波频散数据的联合反演方法,探讨了TPmP对反演参数的约束,最后结合鄂西及周边地区63个国家地震台从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两年时间和29个可移动地震台从2013年12月至2014年6月约半年多时间的连续波形数据,采用所提出的联合反演方法对鄂西及周边地区的地壳上地幔结构进行了成像。通过上述研究,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数值实验验证了反褶积技术测量超全反射SsPp震相与直达S波走时差TPmP的正确性。通过对研究区域63个国台两年连续波形数据的应用,挑选到23个高质量S波远震事件,良好的波形拟合进一步验证了反褶积技术测量TPmP的可行性,并且得到了研究区域的TPmP的平面分布。结果显示,研究区域TPmP的整体分布与地形起伏具有较高相关性,研究区域东部的江汉盆地、南阳-襄樊盆地附近TPmP较低(5-7 s),并且在江汉盆地附近出现最低值(5 s),研究区域西部的大巴山、黄陵-神农架块体和武陵隆起附近TPmP较高(7-11 s),尤其是在武陵隆起区域,TPmP呈现出研究区域中的最高值(9-11 s)。(2)TPmP与P波接收函数中的Ps及其后多次波在H-κ、H-Vp和κ-Vp域中的关系表明:在Vp变化较为剧烈的研究区域,传统H-κ方法固定Vp值可能会给H带来较大偏差,以数值实验为例,当Vp从5.5 km/s变化至7.0 km/s,H从35 km左右变化至约45 km;TPmP中包含了异于P波接收函数中Ps及其后多次波的独立P波信息,尤其是在H-Vp域中,此时Ps和其后多次波表现出较强的互易性,TPmP的加入可以很好的解析H和Vp;当P波接收函数中多次波信息较弱或不存在时,由Ps震相和TPmP即可独立确定H、κ和Vp。对研究区域三个典型形态P波接收函数的台站应用表明:当接收函数存在足够能量的多次波时,采用传统H-κ方法与拓展H-κ方法结果一致;当接收函数多次波能量较弱时,TPmP的加入可以更好的解析H、κ和Vp;当接收函数存在较强地壳内部界面转换波震相时,TPmP的加入可能有助于识别莫霍面转换波Ps震相。应用拓展H-κ方法至研究区域63个国家地震台,得到了研究区域地壳厚度H、κ以及Vp的变化,结果显示:研究区域东部地壳较薄,平均30 km左右,最薄区域在江汉盆地和南阳-襄樊盆地,为27 km左右,研究区域西部地壳较厚,平均地壳厚度约为45 km,最厚区域在大巴山附近,为55 km左右,研究区域κ分布整体表现是,东部盆地以及西南部的武陵隆起较低,平均约为1.73,西部四川盆地东缘和大巴山等区域较高,平均约为1.85,研究区域Vp分布是,武陵隆起南部区域、和江汉盆地和南阳-襄樊盆地附近Vp呈现较低值,大巴山区域Vp表现出较高值。(3)联合反演TPmP、接收函数和面波频散方法中,一维模型数值例子结果表明,当接收函数中多次波震相缺失时,联合反演接收函数和面波频散无法有效约束地壳结构,尤其是地壳厚度和Vp/Vs,当在联合反演中加入TPmP约束后,地壳厚度和Vp/Vs得到了比较准确的恢复,二维模型数值例子结果表明,当接收函数多次波缺失并且存在沉积层界面震相干扰时,联合TPmP在地壳厚度较厚区域可以准确恢复地壳结构,而在地壳厚度较薄区域约束性较差,这是由于在地壳厚度较厚区域沉积层转换波和其多次波落在莫霍面Ps转换波震相时窗之外,不对Ps震相形成实质性干扰,而在地壳厚度较薄区域,沉积层转换波及其多次波与Ps震相耦合,故联合反演对模型进行搜索时无法准确判断莫霍面转换Ps震相位置导致所恢复模型与真实模型存在较大偏差,当同时联合TPmP和TPs后,反演结果可比较准确的恢复地壳模型,尤其是地壳厚度和Vp/Vs,TPs在反演中所提供的约束实质是对Ps震相位置处的加权。对研究区域的一个地震台站HBZUX的联合反演实验进一步验证了TPmP在联合反演中对地壳结构的约束作用,尤其是对地壳厚度和Vp/Vs。(4)研究区域地壳上地幔三维横波速度结构显示:研究区域的地质单元整体异常形态与前人结果一致,其中江汉盆地、南阳-襄樊盆地、四川盆地和大巴山区域在上地壳呈现低速异常,黄陵-神农架块体、汉南块体和武陵隆起区域在上地壳呈现高速异常。大巴山低速异常体(Vs<3.4 km/s)沿西北-东南方向呈现倒梯形形态,沿西南-东北方向整体向西南凸出,最西南方向与四川盆地低速异常耦合,低速异常体深度从西南方向的约12-15 km向东北方向逐渐增加,最大深度为18 km,到达安康断裂附近后深度迅速递减至5 km。大巴山地区倒梯形的低速异常体形态的形成可能与其西北方向的汉南块体和东南方向的黄陵-神农架块体的夹持以及华南板块与华北板块持续的陆内汇聚作用有关。联合反演所得地壳厚度和Vp/Vs结果显示,研究区域地壳厚度整体东部浅西部厚,Vp/Vs整体呈现东部盆地区域较小、西部大巴山区域较大,这些特征与拓展H-κ方法结果基本一致。大巴山地区的中偏高Vp/Vs值和较大的地壳厚度可能与其存在一个铁镁质下地壳或者是下地壳物质部分榴辉岩化有关。
其他文献
光学遥感是目前行星科学探测的主要手段之一,其中遥测可见-近红外反射光谱数据相对比较容易获取,因此被广泛应用到各种探测任务中。而对遥测光谱数据解译的准确性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空间风化作用、不同的观测几何条件等等。本学位论文通过采用空间风化模拟实验与实验室控制性光度测量对以上两个因素的影响进行了详细分析。包括微陨石撞击与太阳风粒子注入等过程在内的空间风化作用会改变物质原有的可见-近红外(VN
地球内部广泛存在速度不连续界面,这些界面的深度和起伏构造对于研究地球的组成、温度、压力及地球动力学演化过程有重要意义。主动源地震学方法耗资巨大,且受其穿透深度的限制,主要用于研究较浅的地球结构。目前全球范围密集地震台网布设,以及世界范围的中强地震频发,被动源地震成像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地下结构研究。在被动源地震学研究中,远震接收函数作为一种常用技术,为研究地壳上地幔速度间断面以及横向变化,提供了理想的
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MC-ICPMS)是目前同位素质谱测量中被广泛应用的研究工具,可以获得高准确度和高精密度的同位素比值测量结果。自上世纪40年代起,传统的同位素质量分馏校正理论一直被应用于核素质量的定量测量。最近的研究结果表明,在MC-ICPMS测试过程中可能存在同位素非质量分馏现象,而在使用传统质量分馏校正模型校正仪器的偏移时,部分同位素的非质量分馏无法被校正。目前常见的同位素分馏校
世界上大部分的锡矿床都直接与高分异的S型黑云母花岗岩有关,但也存在一些锡矿床,以块状或层状矿体形式赋存在火山岩或沉积地层中,对这些矿床的成因机制长期存在争议。是否存在喷流沉积型的锡矿化作用,一直是学术界争议的热点问题。葡萄牙Neves Corvo锡铜多金属矿床无论是从矿床地质特征还是地球化学特征方面都具有典型海底喷流沉积型矿床的特点,云南个旧矿床存在产于大理岩层间的层状锡矿化和产于玄武岩层内部及玄
作为新生代全球气候变化的过渡时期,晚中新世-上新世(晚新近纪)发生了一系列与气候有关的地质事件,是研究气候变化、构造运动以及生物演化的关键时期。在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亚洲季风系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南亚季风作为亚洲季风系统的一部分,与东亚季风气候相比,晚新近纪南亚季风气候的演化研究目前来说仍存在一定的争议,且陆相环境中该时段的古气候记录相对薄弱。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的云南省,气候主要受控于南亚季风的
珠江口盆地位于中国南海北部陆架,是在晚白垩世复杂基底上发育起来的新生代准被动大陆边缘盆地。白云凹陷位于珠江口盆地深水区,是该盆地面积最大、沉积厚度最厚的凹陷,而成为近年来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本研究首先基于钻井和地震速度谱资料分析现今地层压力展布状况。接着,在收集各项模拟参数和选取合理的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利用PetroMod盆地模拟软件,对古地层压力的演化过程进行了模拟。同时,以汇聚式流体流动系统为
厄立特里亚中部的变质火山-沉积组合和相关的花岗质侵入体位于阿拉伯-努比亚地盾南部,主要由新元古代新生岛弧的增生形成。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该地区火山岩和花岗岩的成因及构造背景。研究区地表岩石类型以含变质沉积单元的镁铁质-长英质变质火山岩为主。这些变质火山岩主微量元素组成变化较大,其中SiO2(41.63-78.4 wt.%)、Al2O3(8.51-23.41 wt.%)、MgO(0.05-13.9
应力波速是基桩动态测试的重要因素,由于土体的存在,成桩后桩身视波速明显低于其材料波速,现有桩土相互作用模型无法反映这一现象,为此,本文拟利用附加质量模型研究土体质量对管桩动力特性的影响,该模型可以考虑土体质量和桩土之间振动相位差对基桩动力特性的影响。桩顶高频干扰对桩身完整性检测造成严重干扰,现有研究对桩顶高频干扰的形成机理尚未形成统一认识,同时,也没有给出消除高频干扰影响的有效方法。本文利用解析方
在当代,微分方程无处不在,各个科学领域的研究都围绕着微分方程模型.为了与实际相符,模型形式日趋复杂,比如地震波波动模型.只有经典的原始的微分方程才可以求得解析解,对于大部分地震波波动模型目前只能简化以后进行数值模拟.随着研究的深入,对于更复杂的地震波传播模型,在数值模拟不易进行时,考虑研究解的定性理论,也就是不求解直接研究解的分布和性态,从而探讨地震波的传播特征.方程解的振动性是微分方程定性理论的
地球表层的土壤沉积物记录了第四纪以来与环境、气候、人类等相关的地球演化信息,是研究地球过去历史的重要载体。成土体系中土壤的诸多特性都与成土期的气候环境信息密切相关,通过地质学研究方法可以将某些特性提取出来作为反演风化强度和古气候变迁的风化指标-古气候替代指标。本文的前半部分着重探讨了元素地球化学指标,粘土矿物指标,磁学性质指标以及非磁性铁矿物指标在反演土壤风化程度以及重建区域古气候方面的能力与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