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的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研究——以《大卫·科波菲尔》林纾译本为例

来源 :沈阳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sil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翻译学界兴起了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研究的热潮。主体性这一概念可以追溯到西方哲学的萌芽时期,并在近代被引用到翻译研究中来解释主体的能动性。随着哲学研究从主体性研究的黄昏步入主体间性研究,主体间性这一概念也随即被引入翻译研究来说明各主体间的关系,对话和相互作用。   目前,国内关于翻译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译者的主体性研究和翻译的“主体间性研究转向”两个方面。然而,本文将从翻译的主体性研究和主体间性两个方面入手讨论翻译各主体间的关系;同时作者试图通过《大卫·科波菲尔》林纾译本的个案研究证明译者的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受作者和读者的影响。   本文认为,翻译过程应该是各主体间相互作用的过程,而不是其中某一个主体的独角戏。本文首先回顾了主体、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的定义,以及主体性和主体间性在哲学和翻译研究中的发展。文章以《大卫·科波菲尔》林纾译本的个案研究为基础,对翻译的主体性和主体间性进行了讨论。在对译本的主体性研究过程中,作者发现一些通过主体性研究无法解决问题。而在主体间性研究中,本文通过对作者与译者,译者与读者,读者与作者几对关系的具体讨论,解决了这些问题。文章最后,作者提出了以下观点:翻译是各主体间的相互作用,同时译者的主体性发挥受到作者和读者主体性的影响。作者希望本文可以从更加全面的角度谈论翻译的主体性和主体间性,并为翻译研究贡献绵薄之力。
其他文献
本文旨在研究英汉近义名词的行为特征差异。近义词在语言中普遍存在,有效地辨析近义词在语言研究和语言运用中具有重要地位。然而,由于其复杂的语义、语体特点,近义词的辨析和运
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人们形成自己独特的信念和思想,不论意识到还是意识不到,它都在影响着人们的行动。教师的教学信念是教师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基础,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
中国和韩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北京和首尔分别作为中韩两国的首都,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故宫和景福宫。故宫和景福宫不仅在
民间音乐是我国古老文化中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文章从民族民间音乐的定义和地位出发,重点分析了民族音乐的具体特征。现代互联网技术,将这些特征进行更好的发扬,在保证了传
导游词是导游在指导游览时进行讲解、传播文化、交流感情所使用的语言。随着中外交流的不断发展,导游词翻译变得越来越重要了。导游需要根据特定交际环境中的各种特定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