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翻译学界兴起了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研究的热潮。主体性这一概念可以追溯到西方哲学的萌芽时期,并在近代被引用到翻译研究中来解释主体的能动性。随着哲学研究从主体性研究的黄昏步入主体间性研究,主体间性这一概念也随即被引入翻译研究来说明各主体间的关系,对话和相互作用。
目前,国内关于翻译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译者的主体性研究和翻译的“主体间性研究转向”两个方面。然而,本文将从翻译的主体性研究和主体间性两个方面入手讨论翻译各主体间的关系;同时作者试图通过《大卫·科波菲尔》林纾译本的个案研究证明译者的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受作者和读者的影响。
本文认为,翻译过程应该是各主体间相互作用的过程,而不是其中某一个主体的独角戏。本文首先回顾了主体、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的定义,以及主体性和主体间性在哲学和翻译研究中的发展。文章以《大卫·科波菲尔》林纾译本的个案研究为基础,对翻译的主体性和主体间性进行了讨论。在对译本的主体性研究过程中,作者发现一些通过主体性研究无法解决问题。而在主体间性研究中,本文通过对作者与译者,译者与读者,读者与作者几对关系的具体讨论,解决了这些问题。文章最后,作者提出了以下观点:翻译是各主体间的相互作用,同时译者的主体性发挥受到作者和读者主体性的影响。作者希望本文可以从更加全面的角度谈论翻译的主体性和主体间性,并为翻译研究贡献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