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使用体位复位方式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胸腰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探讨利用体位复位的时间性差异,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对于治疗胸腰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疗效,以提供临床应用的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共计有36例患者,44个椎体,源自2012年6月至2013年2月在我院脊柱专科住院病人,临床诊断为骨质疏松性胸腰椎体压缩骨折,年龄大于60岁,纳入本研究中。分为A、B两组。A组为进行体位复位两周后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共16名患者,20个椎体;B组为进行椎体成形术当天执行体位复位,共20名患者,24个椎体。分别观察治疗前后疼痛VAS评分、骨水泥使用量、骨水泥渗漏率、椎体高度恢复率、椎体后凸Cobb角,比较组内自身治疗前后观察指标的变化以及组间观察指标治疗前后的差值变化,同时记录治疗期间的相关并发症。结果1、两组治疗后的止痛效果100%,组内自身治疗前后VAS评分配对t检验时P<0.01,显示治疗前后有显著差异,表示治疗后患者疼痛有明显改善。两组组间VAS评分差值行t检验时P>0.05,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值无统计学意义,表示两组患者术后疼痛都获得缓解,两组组间的止痛效果无明显差异。2、A组骨水泥用量为(4.8±1.188)ml,B组骨水泥用量为(4.03±0.92)ml,A组较B组骨水泥使用量多。3、两组的骨水泥渗漏率在统计上时间段有明显差异,A组发生率为15%,B组发生率为8.33%。4、两组的高度皆在治疗后获得明显改善,A组治疗前高度恢复率为(41.8±27.1)%,治疗后为(25.4±20.8)%。B组治疗前高度恢复率为(42.3±27.0)%,治疗后为(26.1±21.6)%。两组治疗前后高度恢复率配对t检验时P<0.01,显示治疗前后有显著差异。两组组间高度恢复率差值行t检验时P<0.05,两组治疗前后高度恢复率差值有统计学意义,表示两组患者术后伤椎高度都获得支撑。5、两组的Cobb角皆在治疗后获得明显改善,A组治疗前Cobb角为(4.75±1.05),治疗后为(0.68±0.77)。B组治疗前Cobb角为(4.88±1.12),治疗后为(1.23±0.7)。两组治疗前后Cobb角配对t检验时P<0.01,显示治疗前后有显著差异。两组组间Cobb角差值行t检验时P<0.05,两组治疗前后Cobb角差值有统计学意义,表示两组患者术后Cobb角都获得改善。结论此次研究,通过体位复位时间性差异比较,对于A、B两组恢复压缩骨折的高度皆可以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由A、B组研究结果比较显示,愈早进行体位复位患者,虽然因垫枕或过伸复位时的活动改变导致疼痛感觉短暂性加剧,VAS评分较高,但就骨水泥使用量统计比较表示其提早复位患者因骨折端已提前撑开,可获得的骨水泥注入空间较大,对于压缩骨折的椎体高度恢复性有良好疗效。本研究观察椎体成形术进行时,B组在穿刺针进入椎体后其原来已行体位复位撑开的高度及空间明显较另一组容易产生不同程度的塌陷。本研究进行体位复位联合PVP治疗方式达到符合大多数胸腰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对于疼痛缓解及椎体高度恢复的治疗效果。这一类老年患者对于后凸畸形的矫正要求不高,主要目的就是疼痛缓解。体位复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是临床上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一种经济且具疗效佳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