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再生水作为季节性河道的非常规水源,能够改善河流的水生态环境、缓解缺水地区水资源短缺。但再生水中微量污染物会随着再生水入渗地下,构成对地下水安全的潜在风险。本文以再生水中所含双酚A(Bisphenol A,简称BPA)、雌二醇(Estradiol,简称E2)、炔雌醇(Ethinylestradiol,简称EE2)和氢化可的松(Hydrocortisone,简称CRL)四种典型内分泌干扰物(Endocrine disruptors,简称EDCs)为研究对象,实验研究再生水补给潮白河入渗地下过程中EDCs的迁移转化和时空分布规律,解析EDCs降解过程中与微生物优势群落结构的相关性,为再生水安全补给地下水提供技术支撑。本文选用潮白河土壤开展静态吸附及降解实验,研究污染物的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热力学特征,分析静态实验条件下四种EDCs的自然降解动力学特征及环境因素对降解的影响,吸附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Freundlich方程能较好的拟合吸附热力学过程,对CRL的吸附强度最大,其次是EE2和E2,对BPA的吸附强度最小。通过淋溶土柱动态实验,分析EDCs在土壤介质中的迁移转化特性及降解特征,四种典型内分泌干扰物E2、CRL、EE2和BPA在土柱中的衰减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衰减系数分别为0.068、0.052、0.047、0.046 m-1。在连续淋溶(CR)和间歇式进水淋溶(WDAR)方式下土柱出水和土壤中残留EDCs浓度较低,表明EDCs去除的主要机制是生物降解作用,土柱对E2和CRL的吸附和降解作用最强。对比分析WDAR和CR两种入渗方式对EDCs迁移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WDAR方式对EDCs的向下迁移控制效果更好。本文选取潮白河壤土(L)、砂质壤土(SL)和粉砂质壤土(SIL)三种河道含水层介质,解析糖皮质类内分泌干扰物CRL在不同含水层介质中的代谢途径,研究其对微生物种群的影响及微生物演化对其代谢途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不同土壤介质对CRL迁移具有不同的作用,并与土壤介质的理化性质相关。CRL代谢遵循两条途径,一条是由A-环上C-4和C-5双键的水合作用开始,之后A-环裂解;另一条是由侧链的生物降解和D-环上的C-12氧化形成酮基开始,之后D-环羧酸化并裂解。分析淋溶土柱介质中CRL降解微生物群落结构,降解CRL的优势微生物菌属为Methylophilus、Sphingopyxis、Arenimonas、hgcI_clade、Methylobacillus、Methylotenera、Fluviicola相Ni和a通过与四种EDCs共存时淋溶土柱微生物群落对比,Methylophilus、hgcI_clade、Sphingopyxis和Methylotenera为降解CRL的特征微生物细菌属。对潮白河再生水补给段EDCs浓度及微生物群落检测表明,地下水中EDCs含量季节性变化明显,E2和EE2未检出,BPA在地下水中的浓度最高,BPA、E1在30m含水层中快速衰减,E3(雌三醇)浓度累积较大并渗入地下80m,EDCs浓度距离河道中心线越远,浓度越低。EDCs的浓度分布受到含水层水力梯度、含水层介质吸附容量、EDCs类型和微生物群落分布的影响。含水层介质中优势微生物属为Sphingomonas,Pseudomonas,Methylotenera,Methylobacter 和 Sphingobacterium。微生物群落结构与EDCs浓度、温度、含水层深度、TOC和pH等因素之间具有相关性,温度是影响微生物活动和中间代谢功能的最重要影响因素,进而影响EDCs的中间降解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