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与教育制度安排

被引量 : 26次 | 上传用户:xinxinxiangro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资源的稀缺是一个客观现实,从这个角度出发,单纯的扩大教育资源投入并非是可持续发展之计。相反,如果将现有的教育资源有效利用,实际上就是相对增加了可利用的教育资源,而且后者似乎是更符合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也使得本文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随着新制度经济学在教育学领域的渗透,不仅增强了教育研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也扩展了教育研究的视角。本文试图从教育制度安排的角度来研究教育资源利用效率问题,不但利用新制度经济学视角来进行研究,而且把教育制度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在不同教育制度安排背景下对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同时结合教育制度变迁整个过程以及对教育资源带来的损失,是一种教育组织的契约本质和经济逻辑对教育制度动态的研究。本文跨越了把教育成本仅仅理解为人才培养过程中投入的误区,认为教育制度变迁过程伴随大量的教育资源无效利用乃至浪费从而形成交易费用,而交易费用同样是教育成本的主要构成,只是因为交易费用的形成在此过程中对于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主要是以利益损失和教育资源损耗为表征,直观但不具体,加上并非发生在教育资源的配置过程中,因而有具有一定的隐蔽性,本研究试图来填补这个空白。 论文主要从教育制度缺失、教育制度低效以及教育制度变迁过程中的利益冲突等方面深入探讨由此引致的教育资源利用低效率。尽管这种低效率是一种结构性的低效率,尽管教育制度的“悖论”无法从根本上来解决,但是毫无疑问,教育制度在资源利用效率中发挥关键作用,如何从教育制度的安排和创新中探索行之有效的途径来弥补由此带来的对教育资源的损耗无疑具有双重效果,其一,可以通过制度约束、规范运作,来减少教育资源利用低效率的发生;其二,合适的教育制度变迁的路径和教育制度安排同样可以减少由于制度因素带来的对教育资源的损耗,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关键亦在于制度创新。 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全文的引文,即第一章,是论文的开篇之论,主要是提出论文所要研究的问题,研究的现状和意义,以及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二部分由第二章和第三章组成,第二章主要是对论文的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教育制度在文中被界定为教育领域的一种规则,教育制度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和合理的制度结构,它不仅可以减少不确定性,增强可预测性,弥补个人理性之不足,而且可以在保证自然而有秩序地实现个人最大化教育行为的前提下,通过建立比较有效的教育利益约束机制和教育行为规范准则,从而在个人教育利益与公共教育利益之间形成均衡的交互,以期增进公共教育利益。而对于有着相同核心的教育效率、教育投资效率、教育投资效率等概念在本文中统一为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第三章主要研究了
其他文献
任务型教学途径要求以学生为中心,既要求传授语言知识和言语技能,又要求注重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任务教学途径在当今外语教学中已引起特别关注。它对以语言为中心﹑教师
以计算机技术、视频图像压缩编码技术和视频数据网络传输技术为核心的新型数字式视频处理系统,具有附属设备少、造价低、操作简单、维护方便等特点。将IP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
耕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是粮食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农业再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我国的基本国情就是人均耕地少、质量差、后备耕地资源不足。改革开放以来
传统的电信业务主要是语音类通信业务,但随着电信业的迅猛发展,新的业务需求应运而生,电信业务种类也越来越多。现有的电信业务提供模式难以满足个性化、多样性的业务需求。
智能化是机器人科学研究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机器人的智能主要表现在未知环境下自主工作的能力,机器人敏感皮肤可以极大地改善机器人在未知环境下的感知能力,具有重大的研究
目的应用320排动态容积CT描述髌股疼痛综合征患者在膝关节屈曲运动中的动态髌骨轨迹,为髌股疼痛综合征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随机选择济南军区总医院
根据植物气生根能吸收水体中氮、磷养分的特性,首次提出了利用气生根处理富营养水的新方法。以夹竹桃为研究对象,在人工模拟的滨水环境(模拟植物种植于堤岸壁或堤岸上,部分枝叶处
专家:省政府参事、教授 谢佐$$ 观点:果洛在三江源地区因黄河而显得十分重要。在党和国家及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随着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的建设与发展,三江源腹心
报纸
本论文针对宁夏南部山区干旱缺水和“雨养农业”的特点,借鉴近年来国内有关黄土高原类型区的研究成果和宁夏水利水保部门在南部山区水资源利用方面所作的一些探索和研究成果,并
本文把网络环境纳入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建设的研究背景,首先界定了网络环境下信息公开的一些基本要素和概念,在简要回眸我国信息公开进程和建设现状的基础上,结合网络环境下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