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王粲接受研究

来源 :贵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bo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代文人一直对建安文学大加赞赏、多有学习,唐代文人对于建安文学的接受是广泛且深刻的,不管是矫正柔弱浮华齐梁余风的文学批评,还是到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创作,建安文学都给予了唐代文人诗歌创作的可学之处。唐人论建安时期的文学,主要集中于三曹和七子,对于他们的诗作也多有评价以及效仿。王粲作为建安七子之一,文学史地位突出,他的文赋是汉末抒情小赋的代表,他的诗作体现着“汉魏风骨”的精神,在对建安文学风格整体推崇和接受的大前提下,唐人对王粲个人也是颇为关注。本文以唐代诗歌和王粲为研究对象,以接受美学为理论指导,通过对唐人认知、阐释、化用、取效王粲典故及其诗文的情况,全面深入、科学客观地考察王粲在唐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以及唐人对王粲诗文的接受情况,力求对唐代诗歌创作发展脉络的某些方面进行更为细致的描述,对唐代一些文学文化现象作出多角度的解读。
  本文将从以下四个章节展开论述:第一章对唐前以及唐代王粲接受的情况进行概述。首先对唐代以前文人文学诗作接受王粲诗文以及对王粲评论的情况进行一个简要的概述,然后考察王粲诗文及其事迹在唐代的传播情况,对唐代王粲接受的条件、可能性进行分析,接着再研究唐人对王粲其人其文的评价,最后分析唐人接受王粲的期待视野。第二章是从唐代现存类书的角度出发,通过类书对王粲事典、诗文的辑录情况来研究唐人对王粲形象以及诗文的认知与接受。第三章是从文学的视域对唐人接受王粲的情况进行分析。包括唐代诗学理论著述中提及的王粲的诗文,也包括唐人将王粲事迹与诗文结合形成一个形象固定在某一群体、某一题材的诗歌创作之中,还包括唐人诗歌创作对王粲经典文赋的传写和继承。第四章是个案分析。分析杜甫诗歌对王粲形象的书写,分析杜甫一些著名诗篇对王粲诗文创作的取法,也可说是对杜诗创作的渊源研究进行一定的补充。
其他文献
摘 要:农村集体经济是发展农村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基础性、长期性工作,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大意义。本文概述了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历史及现状,分析农村集体经济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原因,并针对这些影响因素提出了几点建议,以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的更好发展。  关键词:农村集体经济 问题 原因
期刊
摘 要:本文的目的是研究汇率决定理论中的购买力平价模型是否能够对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变化提供解释。因此,文中选取了中美两国1980年至2008年间的物价水平和相应年份的人民币兑美元平均汇率作为样本,对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是否符合购买力平价理论进行实证研究,并进一步找出中美两国之间价格水平的变动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购买力平价;人民币汇率;价格指数  一、引言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提出可
期刊
饥饿是人类生存面临的主要威胁之一,同时也是文学中的重要主题,中国文学中留下了大量有关饥饿书写的作品。从杜甫的诗歌《三吏》中对下层人民饥饿状况的描述到现代路翎的小说《饥饿的郭素娥》中对穷苦人民人生艰辛的感叹,饥饿书写成为一个时代的缩影。在新时期文学小说创作中,作家们继承了中国文学饥饿书写的传统,在饥饿的书写方式及其主旨上都有了新的拓展,其中的代表是张贤亮。张贤亮的小说书写了极端环境中的饥饿现象与饥饿体验,其笔下富有个人化的饥饿叙事与纪实性的饥饿书写,在中国当代文学中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论文主要分为
摘 要:微博作为新兴的自媒体平台,它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传播格局,微博凭借其显著的平民化与创新性信息交互方式,产生着核裂变的传播效果,随着"微博热"的兴起,微博的社会功能和作用也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而各大院校也纷纷开通官方微博作为沟通学生与学校的桥梁以及学校进行对外宣传的工具。本文以西北大学110年校庆的校园官方微博为样本,分析校园微博在校庆这一学校重大活动中传播的特点以及其不足之处。  关键词:校
期刊
在汉语国际教育中,转折复句一直是教学的重难点部分,对于留学生来说也是学习的难点部分。本文以泰国、越南、缅甸等东南亚留学生为对象研究汉语有标转折复句的习得情况,主要以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书面作文为语料,以转折复句标志词为依托考察有标转折复句整体使用情况、具体使用情况以及重点分析偏误情况。本文从整体到局部,全面系统地分析留学生习得汉语有标转折复句的特点,并以此总结出适合的教学建议为汉语国际教育中的针对性教学提供帮助。本文共分为五部分:
  第一章是绪论部分,概述研究的原因以及相关的现状,明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一直是我国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尤其到了19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农村的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在乡村,无论物质环境还是文化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引发了诸多作家的思考,产生了大量书写农村变革的文学作品。通过研究作品的叙事模式,不仅可以看出作家们对农村变革的态度以及作品的价值取向,对农村变革题材小说形成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认识,同时也有助于读者对变革这一重要的社会问题产生新的观察角度。
  论文主体部分分为三章:第一章主要分析1990年代以来农村变革题材小
学界对罗田等黄冈地区的方言归属没有统一定论,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官话——江淮官话——黄孝片”;二是“江淮官话——黄孝片次方言”;三是“官话——黄孝片次方言”。三里畈所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加之前人对整个罗田地区方言语音的单点研究相较有限,所进行的语音调查更不曾涉及到罗田县下辖的三里畈镇方言的语音系统。因而,本文选取三里畈方言语音作为研究对象,希望能填补罗田方言语音研究上的空白,为罗田乃至黄孝地区语音等相关研究提供语料和参考。罗田历史上属楚地,但离中原不远,中古以后方言内部演变规律与官话方言基本一致。包括三里
宋濂作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以散文创作闻名,是以他的散文成就与文论思想历来是学界研究的热点,然而关于他的诗歌创作及其诗论的价值则挖掘较少,诗文研究的不平衡性导致宋濂整体研究风貌残缺。其实,宋濂少时即以诗才扬名,经吴莱、黄溍、柳贯三位老师教导,在诗歌创作上用力颇深,又因宋濂前后诗歌创作的轨迹有明显变化,因此,研究宋濂的诗歌可以展现出他的心态变化与元明之际的诗风转变。
  本文采用文史互证、文艺学与文献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立足宋濂诗歌文本,结合其诗歌理论,考察宋濂诗歌的创作经历、思想转变,以意逆志、知人论
杜光庭志怪小说主要有《录异记》、《墉城集仙录》、《仙传拾遗》、《神仙感遇传》等。这些书均成书於晚唐五代,且口语化程度较高,对我们进一步了解近代汉语的面貌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主要分为正文、结语两大部分。正文由三大章节构成,分别是绪论、杜光庭志怪小说词汇的特点、杜光庭志怪小说词汇与近代辞书编纂。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杜光庭及其志怪小说的基本情况、研究现状、版本及本文的版本依据、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第二章主要介绍杜光庭志怪小说的特点,即丰富的道教词汇、少量的佛教词汇、庞杂的方俗口语词等。第三章为
北村是中国大陆少有的公开其基督教信仰的作家。他自先锋小说转型后的“神性写作”曾在文坛上引起极大反响,并引发许多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其创作的研究。在创作过程中,他习惯于以信仰为旗帜,用小说书写基督教文化,并借此抒发对“终极关怀”的思考。因此,他在小说作品中构建的空间往往兼具现实意义和神学想象,呈现出丰富的隐喻内涵。
  通读北村全部的作品可以发现,他在小说中分别构建了“乡村”、“城市”和“乐园”三个以《圣经》为原型的隐喻性空间。由于北村在创作小说的过程中,往往采用《圣经》中的U型模式展开空间书写。在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