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模块化多电平结构的冲击电压发生器

来源 :武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dy_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关于介质击穿的一些机理尚未完全理解,为了研究各种介质和器件在冲击电压下的物理现象,多数场景下还是要依靠实验进行分析,此时冲击电压发生器就起到关键作用。现在的试验中通常采用马克斯回路,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通过球隙电容放电,存在分布性的特点,具有放电不确定性,可能会导致实验的同步问题;二是输出冲击电压最高值不能达到直流电压,存在效率问题;三是由于试品参数不同,试验负荷改变时,需要进行波头波尾电阻的计算匹配产生雷电波形。目前已有学者将电力电子器件用于冲击电压发生器中来代替球隙,这使得触发具有更强的可控性,但是仍然属于马克斯回路,在产生冲击电压的过程中,仍需要根据不同的负荷重新配置波前电阻和放电电阻。本文针对上述的三个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模块化结构的冲击电压发生器,并基于Matlab/Simulink仿真软件搭建仿真平台,最终搭建实体实验平台,验证了这种结构相对于传统马克斯回路结构的优越性以及实用性。首先基于理论推导分析研究了传统马克斯回路存在的不足。介绍了发生器的功用以及标准雷电和操作冲击电压波形的参数,针对传统马克斯回路冲击电压发生器的结构组成,推导了其等效电路的计算。基于Matlab中软件平台分别采用马克斯等效回路和等效公式生成冲击电压波形,比较了马克斯回路的输出和公式等效的输出。随后提出了一种新型模块化结构的冲击电压发生器结构。采用开关管的结构替代球隙触发放电,解决了同步问题并减弱了干扰,还可省去电阻匹配的过程。分别具体讲解了倍压电路和模块化多电平结构部分的电路构成和各自的工作原理。推导了模块化结构的输出方程,考虑到环流问题,采用了全电平调制策略来进行环流抑制。介绍了倍压回路的结构和死区的概念,描述了调制策略的基础理论以及电容充电和波形产生的过程。然后在Matlab/Simulink仿真软件中分别搭建了马克斯回路等效电路和100级输出的模块化结构冲击电压器的仿真平台。分别进行了雷电和操作冲击电压下的实验并对仿真结果进行了比较。并进行了负载变化下的仿真实验,对比输出结果。考虑到冲击电压波形只存在正的电压值,可以通过简化回路来减少3/4的子模块个数,降低成本并简化控制。最后在仿真结果较好的基础上搭建实体实验平台。在前期进行了实验器件以及相关电路的筛选和确定。选择用FPGA控制板产生信号,通过光纤线进行电路隔离,在隔离电源和驱动芯片的配合下产生符合要求的驱动信号,控制碳化硅MOS管的通断,进而控制子模块的输出。由于电路的延时杂散参数会使设置的死区时间缩短,进行了死区时间的对比选择。并在单级子模块和多级子模块结构的低压实验中验证了这种结构时间上和波形上符合响应的要求。
其他文献
分布式能源接入配电网侧为环境保护、资源有限问题的解决带来了积极影响,同时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和配电网的灵活性。随之配电网的复杂性也得到了增强。风电和光伏为分布式能源的一种,其出力的不确定性和波动性给配电网的运行安全带来了巨大挑战。因此,研究含分布式能源的配电网的优化策略是现今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论文构建了一套完整的计及新能源出力不确定性的配电网优化运行策略研究体系,系统深入研究了各关键技术,即基于场
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推进对高污染化石能源的清洁替代,是缓解环境污染问题、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如何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成为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研究重点,区域综合能源系统(the regional integrated energy system,RIES)应运而生。区域综合能源系统是以可再生能源消纳为核心、以多种能源网络协同互补为手段的区域能源网络,通过系统内多主体协同作
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遥感影像的数量呈现海量增长的趋势,在海量的遥感图像库中如何快速检索出感兴趣的图像已经变成了一个研究热点。近些年深度学习的广泛应用,使得基于内容的遥感图像越来越成熟,尤其是利用卷积神经网络提取图像特征进行遥感图像检索,检索结果表现较为优异。然而,基于卷积神经网络提取的图像特征表示具有不同的特点,具体来说卷积层特征包含丰富的细节信息,而全连接层特征则包含抽象的语义信息。因此,如何同
随着电能使用范围的扩大和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配电网中涌入了大量的冲击、非线性负载及不平衡负荷,同时新的发电方式与储能方式、高压直流输电技术、新型控制方式的发展与推广使用,使大量非线性设备接入电网,这些设备与负荷在给电网带来谐波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其他的电能质量问题。随着我国工业科技现代化快速发展,因电能质量造成的损失问题日益严峻。另一方面包括金融、通信、数据中心、半导体、精密加工、电子和现代服务企
地图生产包括地图设计、地图编绘和地图输出各个阶段,地图设计是地图生产中的核心环节。常用地图设计平台有GIS软件和制图软件两类,两类软件都不是基于专业地图设计与制图知识的软件系统,存在制图表达效果差或地图设计与制作效率低的问题,有必要对专业的地图设计环境构建方法进行研究。现有制图工艺中数据到自动制图之间缺乏可视化的设计环境,地图设计通常采用信息化的语言描述和流程化的配置工具,设计人员无法对设计结果进
地图上表示统计信息,一般采用图形符号分级和色彩分级两种符号化方法,来表达制图对象的数量特征。其中图形符号分级以点状符号的尺寸分级为主,色彩分级以面状色彩的颜色亮度和饱和度形成的色级分级为主。在设计过程中,两种分级表达方法需重点关注最小一级符号尺寸或颜色值,及各级之间的级差——符号的明辨系数或颜色色差,除此之外,还有其它变量和应用环境等影响因素。本文针对纸质地图统计信息分级符号化表达中的图形符号分级
供热机组的电-热制约关系和“以热定电”模式显著降低了其调峰能力,导致我国“三北”地区弃风问题十分严重。与此同时,城市集中供热系统具有强大的储热能力,能够实现热电解耦,提升系统消纳风电的水平。本文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的资助下,以大规模风电接入的热电联合系统为研究对象,提出充分挖掘集中供热系统的储热特性,在保证供热质量的前提下,打破“以热定电”刚性约束,实现热电解耦进而促进风电消纳的方案;围绕供热系统模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地图集编制出版事业蓬勃发展,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姿态,出版了大量的各式地图集。然而,这些地图集较强调制图区域的特色,除去数据基础和编制技术等原因,地图集内容体系表现出显著差异。目前,针对关于地图集内容结构特征的研究较少,尚未形成一个可供参考和评价的体系结构标准。通常而言,相同类型的地图集在内容组织结构方面的核心内容相对稳定,该部分可以看作是地图集在内容体系方面的频繁模式。梳理和
我国现阶段的输电线路普遍采用钢芯铝绞线(ACSR)作为架空输电导线,然而钢芯铝绞线在电力传输过程中会造成大量的电能损耗。新型高强铝合金芯铝绞线是由碳纳米管改性铝合金芯材与硬铝线绞制而成的新型架空导线,具备重量轻、电阻小、非磁性、弧垂小、载流量大等特性,在输电线路中应用潜力巨大。当前新型导线结构的设计方法大都是在钢芯铝绞线或传统铝合金芯铝绞线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导线结构设计方法略粗糙,难以得到新型导线
近些年来,经济飞速发展,气候问题日益突出,作为温室气体主要来源的电力系统责任重大,研究电力系统低碳经济运行策略势在必行。本文从风电消纳和碳交易机制引入两个角度进行低碳经济调度研究,通过加入附加热源及需求响应来实现风电就地消纳进而实现系统低碳经济运行,进一步引入新兴的碳交易机制将机组碳责任转化为碳交易成本,进而提升系统的低碳性和经济性。首先,研究了附加热源及需求响应消纳弃风的可行性。分析了热电厂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