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LC无源无线传感的微流控液滴表征系统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even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流控芯片上产生的液滴在多相系统、分析化学、分子生物学、核酸检测和单细胞分析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对于液滴产生速度、尺寸和数量等参数的快速精确测量逐渐受到重视。同时,现有液滴检测技术存在便携度低、受环境影响大和成本高等局限性限制了它们在恶劣环境下的检测,如:密闭空间、机械旋转结构和高温高压环境等。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LC无源无线传感的液滴表征方法,并设计了一种集成LC无源无线传感的微流控液滴表征芯片与系统,在保证高重复性检测的前提下,实现了宽检测动态范围和高系统集成度的液滴表征。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第一、提出了一种液滴表征理论模型,将LC谐振电路中的平行板电容器作为电容传感单元,实现了液滴在平行板电容的绝缘介质层中央从球状结构到充满微流道的扁平状结构的全范围液滴表征。液滴通过电容绝缘介质层时,电容绝缘介质层的介电常数发生变化,引起平板电容器的电容值变化,从而导致LC谐振电路谐振频率的改变。通过等效电容法建立谐振频率变化值与液滴体积之间的关系,进而表征液滴的体积变化;利用谐振频率变化的起始时间差建立液滴产生速度的近似计算公式。第二、设计并制备了一种集成LC无源无线传感的微流控液滴表征芯片,包括液滴产生微流控结构和LC谐振电路结构。其中,液滴产生微流控结构用于产生球状、鼓状和扁平状形态的液滴;外部读出线圈与LC谐振电路中的电感线圈之间通过近场耦合方式,“非接触”地检测出LC谐振电路的谐振频率。并且,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利用液态导电材料注入液滴表征芯片的微流道并固化形成LC谐振电路的平行板电容器及平面电感线圈的快速高效制造方法。第三、完成了液滴产生与液滴表征有限元建模仿真研究。在液滴产生仿真研究中,通过控制两相流流速比,仿真产生了球状、鼓状和扁平状三种形态的液滴,并建立了液滴表征仿真研究中液滴的3D模型。在液滴表征仿真研究中,首创性地分段拟合出球状、鼓状和扁平状液滴的体积与LC谐振电路谐振频率变化值的曲线关系;验证了液滴产生速度近似计算公式的合理性。第四、实现了液滴在平行板电容的绝缘介质层中央从球状结构到充满微流道的扁平状结构的全范围测量。实验中,采用微纳加工、3D打印技术制备的微流控液滴表征芯片,连续稳定地产生了球状、鼓状和扁平状三种不同形态的液滴,实现了动态范围为3.814~58.722n L、分辨率为0.260n L和可重复性好的液滴尺寸表征。
其他文献
风速风向是气象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生产活动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传统的风速测量方法和仪器,大多仅能测量二维风速。风速是一种三维矢量,三维测量得到的结果显然更精确,因此对三维风速测量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在众多风速测量方法中,超声波测风因便于测量三维风速、响应快、耐久好和抗干扰强等优点,在测风领域逐渐成为主流。论文在对比分析各种超声波测风技术的基础上,采用时差法开展超声三维风速仪的设计和研制。
本文基于氮化镓(GaN)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HEMT)工艺,提出了D波段(110-170 GHz)一体式多功能芯片链路架构,并对芯片中关键的有源单刀双掷开关和功率放大芯片部分,开展了共面波导无源器件电磁建模、电路拓扑结构设计等内容研究,并完成了芯片电路设计与仿真。此外,本文还基于氮化镓工艺提出了一种晶体管高频寄生参数建模方法,并对仿真结果进行了分析。作为典型的控制器件,单刀双掷开关(SPDT)一直
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modular multilevel converter,MMC)因具有无换相失败,有功无功独立解耦,输出谐波特性优良等优点,成为构建柔性直流系统的首选拓扑。构建基于MMC的直流系统对于解决分布式能源消纳问题和提升电能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未来电网发展的主流形式之一。然而,由于直流系统具备“低阻尼”的特性,导致短路故障发展速度极快,同时由于直流系统大多采用架空线,直流线路发生短
近年来,随着电子产品不断的发展,电子设备拥有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人们的生活、工作与电子设备的关系紧密,其中移动电子设备更是大众的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电源接口是移动电子产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于消费类移动电子产品强劲的需求和发展,市场对电源接口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针对最新的C型线缆接口识别、功率可选的设计需求,本文从C型接口功能电路和电力传输协议驱动电路的优化这两个方面进行了设计研究,提出了一种高精度
在“双碳”目标的驱动下,源荷储直流特征愈发明显,传统配电网正逐步向电力电子设备高渗透率、可再生能源高接入率、交直流混联的高级形态发展。采用以电力电子变流器为主的组网方式,使得变流器与变流器、变流器与电网相互作用,导致配电网稳定性的内在机理发生变化,呈现以变流器主导的更为复杂的宽频振荡现象。鉴于现有的工频相量法无法满足当前配电系统的分析要求,本文基于阻抗分析法,针对采用变流器组网的交直流混合配电网稳
三维模型识别是计算机图形学和计算机视觉的研究热点之一。目前,深度学习已成为三维数据识别的主流,但已有方法大多基于有监督学习,需要大量的有精确标记的三维数据。然而,三维数据的标注成本较高,大量易获取的无标记数据并未被已有算法充分利用,导致三维模型识别算法效果难以提升,适应性不强。针对这一问题,本文研究如何利用半监督学习方法构建三维识别模型,在利用有标记数据的基础上,结合运用大量无标记数据中的信息提升
近些年,随着集成电路产业的不断发展以及低功耗的迫切需求,缩小工艺尺寸以及降低工作电压成为实现需求的有效手段,但由此使得在标准单元库中引入了大量的时序余量,造成单元性能的恶化,虽然统计静态时序分析方法可以减少时序余量,但依旧面临诸多挑战,主要是在低电压应用场景下,由于延迟非高斯性愈发明显,现有模型无法精确表征非高斯性,导致模型精度下降,当应用于电路时,路径延迟误差加剧,时序分析结果可信度下降。本文旨
移动产业处理器接口(Mobile Industry Processor Interface,MIPI)联盟所制定的CSI-2(Camera Serial Interface-2)协议是当今最为主流的摄像头串行接口标准,具有高性能、高扩展性、低功耗、低电磁干扰等特点,被广泛地运用在各种嵌入式设备中。CSI-2接口可以基于MIPI联盟所制定的D-PHY或C-PHY物理层进行实现。目前国内对于CSI-2
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通信系统对数据传输速率的要求越来越高,ADC作为数据转换的核心模块,其性能将会直接限制数据传输的速率。流水线ADC可以达到高速、中高精度的性能,符合现代通信技术发展的需求,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本文首先对国内外高速ADC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文献调研,了解了高速流水线ADC的实现方案,详细分析了传统闭环结构及其改进方案存在固有的缺陷,确定了整体ADC实现方案采用开环结构实现高采
随着碳排放造成的环境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以太阳能和风能为主的新能源发电比例越来越高,但因其间歇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随之带来的是微电网运行时电压和频率的波动问题。目前主流的方法是通过储能系统平抑微电网中的功率不平衡现象,但如果完全依赖集中式的储能单元进行调控,不仅价格昂贵,控制也不灵活。电力弹簧(Electric Spring,ES)作为一种新兴的需求侧管理设备,可以分散安装在微电网中的各个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