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纹理网格生成技术及其在滚刀破岩数值模拟中的应用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haoyingy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现真实岩石结构建立的数值模型,对研究岩石的细观破裂进程和宏观力学行为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以往对滚刀破岩的数值研究中,对岩石建模的关键步骤往往采用较为抽象的方式,例如使用数理统计的随机矿物分布模型。基于此类模型的岩石破坏过程数值模拟与实际实验对比存在较大偏差。建立依照岩石试样真实结构的数字化模型,并以此对滚刀破岩进行数值计算,对发现破岩规律和标定数值实验参数具有一定的指导性。本文利用岩石表面纹理信息改造Voronoi网格生成策略,以最少网格数建立了表现岩石细观矿物颗粒的数值模型,并使用NDDA-ABAQUS联合算法对该模型进行了滚刀破岩的数值模拟研究。从获取的岩石图像进行一系列预处理出发,包括:图像灰度化、通道转换、阈值分割、图像降噪、图像腐蚀和Canny边缘检测等对图像进行增强,提取出图像的边界作为Voronoi网格生成依据。进而实施Voronoi自适应网格生成技术,得到兼顾图像边界贴合度和网格形状规则度的高质量数学网格。在NDDA-ABAQUS数值计算框架下,通过对比北京工业大学机械破岩试验平台提供的滚刀破岩实验结果,对建立的数值模型进行参数的校准及验证。对模型得到的破岩宏观进程和裂纹展布形态进行了详细比照,成功证明了该技术体系的鲁棒性和对岩石细观破坏刻画的准确性。随后针对多种实际工况(包括低、中、高和超高四种代表性围压和六种滚刀切深的参数组合),可视化呈现出不同条件下滚刀破岩的模拟结果,以此归纳进程中的关键因素与破裂效果的关联规律。为了多维度的量化描述岩石的破碎效果,本文引入了由声发射次数、裂纹总长度、裂纹破碎率、I型裂纹占比和比能等响应参数构成的新指标体系,对滚刀作用下岩石的破碎形态和滚刀的破岩效率进行了全面的动态表征。基于以上数值结果,在滚刀贯入速度和深度一定的条件下本研究发现当刀宽和临空面比值较小时,围压对滚刀局部压裂产生的裂隙发育的抑制性影响有限,不再是影响岩石破碎形态的主导因素。在这种工况下,应该降低围压影响在滚刀间距设计中所占的权重。岩石在破坏初期,由于受到来自滚刀的强烈挤压,破坏类型以I型张拉破坏为主;随着裂纹扩展和贯通形成岩石碎块,其破坏类型逐渐转化为以Ⅱ型剪切破坏为主。并且随着切深的增加,滚刀破岩的比能呈现出先减小后缓慢增大的变化规律。这表明在实际工程中,可以通过适当增加滚刀切深来提高破岩全过程的平均效率。
其他文献
鄱阳湖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受流域“五河”和长江来水的双重影响。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2003年以后,鄱阳湖水文节律发生了显著变化,主要表现为:鄱阳湖枯水期提前,枯水期延长,枯水位呈现更低趋势。与此同时,受入湖污染负荷持续增长和枯水期自身流速和水位等影响,鄱阳湖枯水期的水环境质量也呈现下降趋势,引起了广泛关注。因此,本文针对鄱阳湖枯水期呈现的水文情势变化新特征及其带来的水环境效应问题,通过EFDC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工程中面临的边坡稳定性问题也日益增多,保证边坡稳定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及保障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抗滑桩作为加固边坡、增强边坡稳定的有效处理方法之一,因其施工工艺简单、成本低廉、工期短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边坡工程。然而,目前国内关于抗滑桩加固边坡的理论尚不成熟,且缺少相关规范标准作为设计依据,因此亟需建立系统的抗滑桩加固边坡的理论计算方法,为边坡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口的聚集,城市地上空间资源日益紧缺,这促进了对地下空间的开发需求。自上个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并研究城市轨道交通隧道的安全和性能。衬砌管片作为城市地铁盾构隧道的主要承载结构,在浇筑、运输、拼装等施工过程中往往不可避免地产生各种缺陷。在地铁正常运营的过程中,隧道衬砌主要承受水土压力,地面超载以及周期性的列车荷载等作用,在这些荷载的长期反复作用下,衬砌混凝土裂隙将不断扩展、
桩周局部冲刷对结构物的安全性能有重要影响,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在许多工程应用中具有现实意义,如河流桥梁桥墩,海上发电风机基础等。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但实验研究中对流场及颗粒准确运动信息获得的困难限制了对这一过程机制的理解,而常见的数值模拟研究基于床面平均切应力进行冲刷计算,无法准确模拟近床面湍流与颗粒运动联合影响下的复杂流动过程,且缺少对冲刷坑形成过程中颗粒运动轨迹、受力情况的描述。本文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基坑工程不断增加的深度与规模都对周边紧邻环境造成了巨大的挑战。从业者仅凭以往的工程经验和定量分析往往难以应对复杂的基坑工程或对周边环境控制要求严格的工程项目,因此,借助现场监测提供的动态数据来指导施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依托上海徐家汇中心虹桥路地块项目,研究了监测数据的预处理方法,同时通过神经网络技术预测了紧邻环境未来的变化趋势,并基于预测数据,从多因素角度分析了深基坑紧邻
建筑工程的施工活动会对自然环境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引发环境污染问题和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开展建筑工程施工期环境监测工作,实时感知施工现场的环境状况,及时对不良环境影响进行预警研判,提前采取应急管理措施,可以有效缓解施工活动造成的环境问题,实现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然而,目前的建筑工程施工环境监测体系不够完善,预警和应急管理方式比较单一。为此,论文提出一种基于知识推理的建筑工程施工环境监测预警方法,分析
节理岩体是岩土工程施工过程中广泛存在的一类工程对象,节理造成岩体内复杂的应力分布状态,对工程岩体的稳定性有着主导性的影响。地震和爆破荷载等动荷载作用所诱发的节理岩体沿节理面滑移失稳、岩质边坡滑坡等是常见的灾害。在动荷载作用下节理剪切的力学性质研究,对预防岩土工程中的滑坡失稳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地震和爆破荷载的显著特征是具有变化的加载速率,因此通过室内实验研究不同剪切速率下节理面的剪切行为及其机理,不
学位
钎焊作为表面组装技术(Surface Mounted Technology,SMT)工艺中最重要的步骤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电子产品的性能,焊点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工艺流程的产出。近些年出现的半自动化焊点缺陷检测系统使用机器视觉方法代替人眼,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工方法受环境和主观因素影响大的问题,但由于无法提取缺陷焊点的深层次特征,且整个检测过程无法做到可视化和全自动化,因而已经无法满足SMT
大直径水泥土复合钢管桩是一种由大直径钢管桩与浅层加固土联合工作的新型复合桩基础,主要应用在近海软土地基中,目前在海上风电领域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在复杂海洋环境条件下,风荷载、波浪及潮汐作用会给桩基础施加巨大的水平荷载,这对在软土地基上建设单桩基础带来极大的挑战性。然而,目前针对这一新型桩基础水平承载特性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文以大直径水泥土复合钢管桩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试验、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相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