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赤潮在我国广东沿海频繁爆发,给水产养殖业造成巨大的损失。球形棕囊藻具有一个复杂的异型生活史,主要表现为两种不同的生活形态:群体和自由单细胞之间的相互交替。本文以我国广东沿海采集的球形棕囊藻作为目标种,通过现场调查和室内实验研究环境因子对球形棕囊藻细胞群体大小的影响。2009年11~12月,珠江口海域爆发球形棕囊藻赤潮。在现场采集海水样本,测量球形棕囊藻细胞群体的直径,研究自然海区理化环境因子对球形棕囊藻细胞群体形成及其直径大小的影响。通过调查发现,自然海区中,球形棕囊藻的细胞群体普遍比在实验室条件下要大。室内实验:(1)设置温度、光照、盐度、时间四因素三水平正交实验,研究不同培养阶段盐度、温度、光照条件下球形棕囊藻群体细胞的生长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四因素对球形棕囊藻细胞群体生长的影响都是显著的,而光照对球形棕囊藻细胞群体的影响相对较大。最适条件是盐度33,温度20℃,光照为60001x,在12天能形成较大的细胞群体,直径达530μm。(2)研究球形棕囊藻细胞群体大小与营养盐之间的定量关系,考察不同浓度的硝酸钠(氮盐)和磷酸二氢钠(磷盐)对球形棕囊藻细胞群体的影响。通过实验发现了氮盐和磷盐是影响细胞群体形成及其直径大小的显著性因子;氮盐浓度8831μmol·L-1、磷盐浓度为36.3μmol·L-1时形成的球形棕囊藻细胞群体平均值最大为467μm,说明较高的营养盐浓度利于群体的形成。(3)用隔离装置将蒙古裸腹溞与球形棕囊藻共培养,使球形棕囊藻与蒙古裸腹溞不能直接接触,但培养液可以直接交换。结果显示,共培养时,球形棕囊藻的细胞群体的大小受到抑制,不同密度的蒙古裸腹溞对细胞群体大小的存在显著性差异。在自然条件和实验室条件下盐度、温度、光照强度对球形棕囊藻细胞群体的形成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球形棕囊藻细胞群体的形成的大小与营养盐有很大的关系,而蒙古裸腹溞的共培养将抑制球形棕囊藻细胞群体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