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隸變是漢字發展歷史上的一次大變革,標誌著漢字古文字階段的終結和今文字階段的開端,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隸書運用點、橫、豎、撇、捺的簡率筆畫寫法使古文字擺脫了圖畫的羈絆,故許慎於《說文解字》中稱道:“古文由此絕矣。”隸書點、橫、豎、撇、捺方折平直的書寫為今文字提供了書寫規範,對楷書的出現與發展奠定了基礎。在秦簡尚未出土之前,關於“隸變”的觀點一般都沒有擺脫傳統觀念的束縛,即隸書的來源是小篆。自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來,隨著埋藏於地下的文字資料不斷被發掘,秦到漢代的文字資料大量出現,尤其是竹簡帛書等手寫筆跡的出現,讓我們看到了那時所使用的文字的真正面貌。裘錫圭先生曾於《從馬王堆一號漢墓“遺册”談關於古隸的一些問題》中指出:“隸書是在戰國時代秦國文字的簡率寫法的基礎上形成的。”這一結論給了隸變研究諸多啟迪,開啟了隸變研究的新開端。本文通過對漢隸字形、秦隸字形、秦篆字形的歷時比較,運用定量統計、分析歸納的方法探究漢隸直接來源於秦隸,還是直接來源於秦篆。《隸辨》是一部隸書字典,由清代顧藹吉編纂,採自漢碑之隸字,其漢隸字形具有代表性。本文選取的漢隸字形來自清代顧藹吉《隸辨》中的漢隸字形。王輝主編的《秦文字編》和東漢許慎撰寫的《說文解字》,這兩本書中的秦文字資料豐富,是本文選取秦篆與秦隸字形的主要來源。我們運用這些文字資料,參照語言研究中的定量統計法,將研究選取的文字字頭作為定量,用計量統計的方法得出比較研究的結果,借助比較研究的結果來推論漢隸的直接來源。通過對漢隸字形、秦隸字形、秦篆字形的比較分析,我們得出了四種探究結果。探究結果如下:一、漢隸字形與秦隸字形、秦篆字形都一致的字頭佔67%;二、漢隸字形與秦隸字形一致,但隸書字形與秦篆字形不一致的字頭佔23%;三、秦隸字形與秦篆字形一致,但漢隸字形與其不一致的字頭佔5%;四、漢隸字形、秦隸字形、秦篆字形都不一致的字頭佔5%。總之,至少90%的字頭的漢隸字形都與秦隸字形一致。根據每種探究結果中字頭數占字頭總數的比例,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漢隸字形應該直接來源於戰國時代秦文字中的秦隸字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