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高中新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 : 17次 | 上传用户:cyqhexxjl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世界各国都认识到基础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纷纷开展了大规模的基础教育改革。课程是教育的核心,世界各国在基础教育的改革中,都把课程改革作为教育改革十分重要的内容。课程设置又是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在全球化、国际化视野下,面对新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挑战,迈入新世纪的中国和日本几乎在相同的时间内开始推行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课程,双方在新课程里各自体现什么样的基本课程理念?这些理念对双方的新课程设置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中日两国新的高中课程设置及结构呈现哪些特点与异同?带着这些问题,本论文对中日新课程的理念、课程设置与学分及课程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 本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阐述了研究中日高中新课程设置的重要性、意义及比较中日高中新课程设置的缘由。第二部分从教育的民主化理念、教育的多样化理念、教育的社会化理念、人才培养的综合化理念、教育的终身化理念以及传承本国文化、开拓国际理解意识的比较等六个方面探讨了中日高中新课程理念的异同。第三部分是中日高中新课程设置的比较,从总体设置、设置说明、课程结构、必修课、选修课、校本课程、毕业认定以及中日高中学校课程设置的具体例子等八个方面论述了中日高中新课程设置的特点及异同。为了适应社会需求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中日双方都优化课程设置,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并通过学分描述学生的课程修习状况。作为反思与启示的第四部分分析了中日新课程设置共同的优势以及仍然存在的缺陷,并从中揭示今后中国高中课程设置可以获得的启示:制定完整的课程目标体系、处理好选修课的问题、加快开发、增设综合课程及职业技术课程、完善多样化、弹性化的学制、完善学分认定制度。中日两国的教育改革有着相近的文化历史背景,也有相同的课题需要解决。中国正在进行着迈入21世纪的课程改革,日本课程改革的历程及其经验与教训,尤其是最新的课程改革的理念及课程设置措施值得中国借鉴。
其他文献
本文分别从上古汉语、中古汉语、近代汉语三个不同时期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作为研究的语料,通过对这些作品进行穷尽式地调查研究,分别从共时和历时的角度对“停止”类动词语
<正>近代化的冻结方法中大部分属于空冷式冻结,而这种冻结方法几乎都是极缓慢的冻结;因而耗能较多。另外,既使运用这种冻结方法也不能保证冻结品的质量。然而,液温为-45℃的
在中国语言史上,一般认为科学的语言文字研究方法的提出与自觉的运用是从明末开始,在清代则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很多被认为是後代学者提出和阐发的思想和方法,在唐初颜师古
综述了近20年来国内外在有关西太平洋暖池热含量、热带西太平洋上层热含量与西太平洋年际变化事件(ENSO)的关系、热带太平洋上层热含量变化的主要模态以及热含量估算等方面所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紧紧扭住教育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从根本上要把教育抓好,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充分说明,教育扶贫是脱贫和稳固脱贫成果的治
在小额速裁程序的试点过程中,存在受理案件类型单一、调撤率过高,以及当事人对小额诉讼程序选择的积极性不高等问题,而2012年修正的《民事诉讼法》绝对化地规定对小额案件实
问候语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普遍的交际口语。恰当的问候语有助于人际关系的建立和保持,不当的问候语则会使问候对象感到尴尬,阻碍人际交往。问候语也是初级阶段汉语教学的重要
我国历史上“文学的自觉时代”开始于曹丕(或魏晋),这是鲁迅先生于1927年在国内学术界首倡和标举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学术界开始有人对此论断提出了不同意见
为开发新型营养面条,探究青稞粉对面条的物理品质特性的影响,以小麦粉为原料,分别添加45%、60%、75%的青稞粉制作面条,研究不同青稞粉添加量对面条颜色、硬度、弹性、水分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