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国内大型企业集团,特别是一些知名的民营企业纷纷出现将企业总部迁往国内省会及中心城市的现象。而另一方面,在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一批原布局在城市中心区域的制造企业,也陆续将自己的生产加工基地迁往郊区县甚至周边其它城市,而将企业的研发、销售、资本筹措、战略管理等部门留在了原地。除中国范围内企业总部“迁都”及中心城市内企业的“两头分离”运动外,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迁移也成为近年广泛关注的焦点。上述现象已不在是偶然的、个别的想象,追寻其背后的必然规律性,我们可以用“总部经济”这样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从理论上给予概括和解释。 作为总部经济理论发源地的北京,2004年已将发展“总部经济”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然而在“总部经济”火爆北京甚至全国的同时,有必要对其进行冷静的思考:目前对于“总部经济”的概念还存在一些认识误区,一方面单纯将“总部经济”理解为“总部地产”,认为建设总部大楼就是发展总部经济了,借总部经济炒作房地产项目成为部分企业家获取经济利益的一种手段;另一方面,对“总部经济”理解过于简单化,总部聚集需要有特定的环境条件。一些城市在不具备发展总部经济条件的情况下,也提出总部经济发展战略,造成一哄而上,盲目发展,争抢总部资源的想象,实则是对社会人、财、物资源的浪费。 本文从什么样的城市具备发展总部经济条件,这一实际问题出发,在理论的基础上,探索城市发展总部经济的环境条件,根据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构建了城市发展总部经济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在研究方法上,采用了因子分析的方法,将众多反映城市总部经济发展环境的指标归类,提取公因子,构造综合评价函数,并对中国34个城市总部经济发展环境进行了综合排名。 本文使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对中国城市总部经济发展环境进行综合评价,具有独创性。同时,本文利用各因子对诸变量所提供的方差贡献之和作为综合评价函数中因子权重,也可以避免由专家评价得出指标权重的主观性。 在北京于全国范围内率先打起发展总部经济旗帜的同时,北京各个城区对企业总部的争夺战也进行得如火如荼。本文针对北京各城区的历史特色和发展现状,结合理论,从发展总部经济所需要素的角度,设计指标体系,采用对应分析的方法,对北京重点城区的资源拥有状况进行对比分析,并由此对北京各城区进行差异化的功能定位。 本文采用对应分析的方法,将北京各城区环境差异及发展总部经济的要素拥有程度更直观地加以表现,作为城区功能定位的定量依据,具有独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