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文学翻译在翻译实践及理论研究方面都占据得天独厚的优势地位。然而,对于儿童文学翻译这一文学翻译分支的研究却依然是很少问津。儿童文学作为儿童早期接触的文学作品,有助于儿童拓展思维,发挥想象力,扩展阅读量,对儿童有着深远的影响。随着各国间交流的日益频繁,儿童文学译作数量逐年上升,因此迫切需要多角度全方位的展开专门对儿童文学翻译的研究。儿童的年龄、心理特点及思维能力等先天性的因素决定了儿童更愿意接受生动、活泼和有趣的故事内容,因而在儿童文学作品中,作者常常创作各种生动、丰满、可信的角色来教育儿童。基于儿童文学这些特征,儿童文学翻译是否有效地传达了原文本中典型生动的人物形象,是否很好的衬托了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判断儿童文学翻译成功与否非常重要。语言学对翻译理论研究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众多的语言学理论中,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广泛应用于翻译领域。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除了具有表达讲话者亲身经历和内心活动功能外,还具有表达讲话者身份、地位、态度、动机及其对事物的推断等功能,即语言的人际元功能,其中包括语气和情态两大系统。因此人际功能对儿童文学作品中人物的解释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韩礼德的人际功能理论为基础,针对儿童文学的特征,借助语料库分析工具收集了儿童文学作品《夏洛特的网》及其任蓉蓉和康馨汉译本中的语气和情态系统的相关数据。通过比较分析数据的异同,本文探讨了两位译者使用的语言的不同,并分析了其中生动的人物形象和特有的人际功能。分析研究得出,在翻译《夏洛特的网》时,两位译者都考虑到了情态系统和语气系统对人际意义的塑造,但是任蓉蓉译本较成功的塑造了原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更好的传达了原文本的人际功能。本文验证了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人际意义在儿童文学翻译研究中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试图为儿童文学翻译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