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动态增强MRI表现与癌细胞核DNA含量的相关性。 材料与方法:分析我院1999年7月至2002年11月间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43例HCC患者。采用1.0T超导型MR机,T1加权为梯度回波序列,T2加权为TSE序列,动态增强采用T1加权相同序列。根据肿瘤动态强化特征分为四型(Ⅰ型:肿瘤信号动脉期高于或等于肝实质,门脉期低于肝实质;Ⅱ型:肿瘤信号动脉期和门脉期均高于或等于肝实质;Ⅲ型:肿瘤信号动脉期低于肝实质,门脉期高于或等于肝实质;Ⅳ型:肿瘤信号动脉期和门脉期均低于肝实质)。同时还观察动脉期肿瘤边缘增强情况、动脉期肿瘤强化方式和强化程度、大小、包膜、坏死、肝内子灶、门脉瘤栓。采用流式细胞仪(flow cytometry,FCM)测定石蜡包埋肿瘤标本的癌细胞核DNA含量,得出DNA指数(DNA index,DI)和S期细胞分数(S-phase fraction,SPF)。分析HCC的动态增强MRI表现与癌细胞核DNA含量之间的关系。 结果:样本中肿瘤的异倍体率为77%(33/43)。43例中Ⅰ型增强29例,Ⅱ型增强12例,Ⅲ型及Ⅳ型增强各1例。Ⅰ型增强与Ⅱ型增强HCC的癌细胞SPF有显著性差异(p=0.001),Ⅰ型增强HCC的DI显著高于Ⅱ型增强(p=0.009)。动脉期肿瘤边缘强化与非边缘强化之间(p=0.005)、明显强化与轻度强化之间(p=0.038)、强化不均匀与强化均匀之间(p<0.001)的DI存在统计学差异。肿瘤直径>5cm、无包膜、有瘤内坏死、子灶或瘤栓的HCC,其DI明显高于肿瘤直径<3cm(p=0.002)、有包膜(p=0.027)、无瘤内坏死(p=0.026)、无子灶或瘤栓(p=0.005)的HCC。肿瘤直径<3em与3em一sem之间(p=0.192)以及3em一scm与>cm之间(p二0.084)DI均无统计学意义。经多元回归分析,肿瘤大小、包膜、动脉期强化方式、强化类型与DI相关,回归方程为:y一1.675+0.279x;+0.534x2+0.66sX3+0.427X4;仅强化类型与SpF相关。病理分级(Edmonson一Steiner四级分类法)为111、IV级的肿瘤Dl及SPF明显高于I、11级的HCC(p=0.001;p=0.018)。I型增强的HCC病理分化比11型增强的HCC差(p=0 .024)。结论:HCC动态增强多项MRI表现与癌细胞核DNA含量(DI)、S期细胞分数(SPF)及病理分级有相关性,可在一定程度上间接反映HCC的恶性生物学行为,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及评价预后提供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