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硫废水零排放耦合燃煤烟气脱汞的试验研究及数值模拟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anxiaoji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燃煤过程中氯元素会促进单质汞的氧化。燃煤电厂脱硫废水中存在着大量氯离子,将电厂脱硫废水零排放与减少烟气中汞的排放相结合,减少燃煤电厂汞污染物的排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燃煤汞析出规律的研究出发,通过管式炉燃烧实验与沉降炉燃烧实验探究原煤及原煤加氯后燃烧时汞排放特性;针对某电厂630MW超临界燃煤机组,搭建一套脱硫废水零排放耦合烟气脱汞试验装置,增加煤中的氯元素浓度来减少汞的排放;同时利用数值模拟软件对锅炉内燃烧及汞的形态分布进行模拟与分析。管式炉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燃烧温度升高,三种煤种气态汞析出率也随之升高,当温度达到1100℃时,三种煤种汞的析出率分别为89.8%、82.1%和91.0%。产生的燃煤烟气中零价汞Hg~0占气态总汞的比例较高。燃煤添加不同比例含氯溶液后,煤种气态汞析出率得到进一步提高。加氯后燃煤烟气中Hg~0比例下降,二价汞Hg2+占比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三种煤种在沉降炉上进行实验时烟气中Hg~0比例均小于在管式炉上实验时烟气中Hg~0比例。煤种A在沉降炉上实验得到的烟气中Hg~0比例为59.3%,管式炉实验得到的Hg~0比例为72.1%;煤种B在沉降炉和管式炉上实验得到的烟气中Hg~0比例分别为65.5%和76.5%;煤种C在沉降炉和管式炉上实验得到的烟气中Hg~0比例分别为54.9%和69.3%。沉降炉实验中三种煤粉添加氯后,烟气中Hg~0比例均有所下降。燃煤烟气中的CO2、NOx和SO2等组分会对烟气中汞的形态分布产生一定影响。针对某电厂630MW燃煤机组进行了脱硫废水零排放耦合烟气脱汞工程示范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气态总汞浓度受脱硫废水喷洒量影响不大;随着喷洒到燃煤上的废水量增加,SCR系统对烟气中Hg~0的氧化效率也在逐渐增加;电除尘系统对烟道中颗粒态汞Hgp的脱除率基本不变;WFGD系统对烟气中Hg2+的去除效率在喷洒废水后有了一定程度提升;不同脱硫废水喷洒量对湿电除尘系统的脱汞效率影响不大;脱硫废水喷洒量越大,燃煤机组烟气净化设备对汞协同去除效率也随之提高,脱硫废水喷洒量为0t/h、3t/h、6t/h、9t/h以及12t/h时,污染物脱除系统对总汞的脱除效率分别为77.5%、79.1%、80.5%、83.6%以及85.0%。对某电厂630MW四角切圆燃煤锅炉机组进行燃烧数值模拟。气流在炉内螺旋上升,在炉膛中心区域形成旋流低速区并形成了形状较好的切圆;主燃烧区域速度高,气流扰动作用强,更有利于煤粉的燃烧;锅炉整体温度分布均匀,炉膛中心区域温度较低,切圆附近温度高;在燃烬风区域,温度分布呈现为中间高、四周低的“驼峰”型分布。在主燃区O2浓度很低,CO浓度较高;在燃烬风区域,CO浓度不断降低;CO2分布情况沿炉膛高度方向与CO分布情况相反;NOx主要在主燃烧区生成。在燃烧数值模拟的基础上模拟了汞及其氯化物在炉膛内的分布情况。温度是影响烟气中汞形态分布的一个重要因素,在高温环境下,汞主要以Hg~0的形态存在;烟气中的Hg~0主要分布在燃烧器附近区域及炉膛中心等高温区域,随着烟气温度降低,Hg~0逐渐减少,燃烧器周围区域分布的Hg~0最多,其摩尔分数约为1.2×10-6,在主燃烧区下部和冷灰斗区域也存在着一定含量的Hg~0,这可能是因为汞是重金属,受重力作用下沉导致的;Hg Cl2在燃烧器附近及炉膛中心区域摩尔分数较低,与Hg~0的分布正好相反,随着烟气流向与烟气温度的降低,其摩尔分数逐渐升高;氧化性气氛有利于烟气中Hg~0向Hg2+的转化;烟气中的H2O会促进Hg~0的氧化,促进汞的脱除;对于含有一定浓度含氯组分的烟气,NO和SO2的存在会对烟气中汞形态比例产生一定的影响。
其他文献
人工湿地技术具有运行成本低、管理简单、生态环境友好等特征,在农村生活污水深度净化中应用广泛,但在实际运行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植物选配存在传统大型挺水植物经济价值低导致无法调动村民管理积极性、部分蔬菜抗逆性差影响产量、基质配置不合理导致运行年限短等问题。因此,开展对高效净化、抗逆性强且兼顾景观与经济效益的新型人工湿地植物的筛选,及对除磷基质的研究与应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研究以加气混凝土、火山岩、
针对我国存在的风力和光伏发电调峰能力不足、新能源并网和消纳困难的问题,国家积极推进电力消费方式变革,提出优化储能技术发展方案的建议,充分发挥储电、储热等技术在各方面的优势,鼓励实施电能替代。本文对熔融盐储热技术进行研究,设计了一种小容量电蒸汽锅炉熔融盐储热系统,进行了装置结构的设计,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了储热装置换热情况,并对换热器进行了优化分析,通过实验研究的方法探究了小容量熔融盐储热系统的实
学位
随着国家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以及能源结构的优化,火力发电朝着高效、环保的超超临界机组发展。二次再热超超临界机组有着更好的热经济性和安全性,是进一步提高火力发电厂热效率的有效途径。随着机组的参数增高,轴系结构也越来越复杂,部分型号的超超临界二次再热机组采用了新型的连续三支撑轴系结构。新型的轴系结构虽然可以有效缩短轴系长度,提高各级转子的临界转速,但也带来了部分轴瓦振动情况不稳定,振动情况与瓦安装工艺较
氮氧化物(NOx)和汞(Hg)一直以来是世界各国减排的重点控制对象,而我国能源结构中占比最大的煤炭燃烧会产生大量的NOx、Hg等大气污染物,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平衡。研究表明SCR催化剂在有效脱除NOx的同时能够高效氧化Hg~0,但是现有的SCR催化剂由于其所处的位置不仅不利于Hg~0的氧化,而且易使催化剂发生高温烧结堵塞、SO2中毒失活、寿命短等问题。因此,研制低温下具有高效脱硝协同脱汞活
生物质碳材料具有来源丰富、制备简单与成本低廉等优点,其本身具有的天然多孔结构有利于促进界面光热蒸发过程中的光吸收与水输运。然而,目前对基于多孔生物质碳的界面光热蒸发研究较少,相关的生物质碳优选条件与多因素的影响规律尚不清楚。本文以9种常见生物质碳化得到的生物质碳及其器件为研究对象,进行界面光热蒸发实验与相关表征,总结生物质碳优选条件,筛选出高性能的生物质碳并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多种因素对其器件蒸发性
学位
随着脱硫废水排放的标准日益严格,脱硫废水零排放技术逐渐被应用,旋转喷雾蒸发技术因其工艺简单、对脱硫废水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而受到广泛关注。而旋转喷雾蒸发过程中HCl的释放与蒸发产物特性会关系到后续工艺的正常运行以及粉煤灰的资源化利用。本文主要基于旋转喷雾干燥中试试验平台,对脱硫废水蒸发过程中HCl的释放以及固相蒸发产物特性进行研究,为旋转喷雾蒸发工艺的进一步完善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基于三口烧瓶模拟蒸发
随着我国信息化的发展的和新基建的提出,数据中心的建设进一步得到重视,而数据中心的能源消耗较大,除了电子设备的能耗外,空调系统能耗可占到数据中心总能耗的30%至50%,因此数据中心空调系统的节能研究非常重要。当前我国数据中心较为常见的有气流组织混乱、区域冷却不均等问题,由此产生的局部热点和冷量浪费会造成电子设备运行可靠性较低、能耗增加的问题。为进一步提高数据中心的冷却效率,降低冷却系统的能耗,本文通
基于高压缸或超高压缸排汽的双机回热系统,有效降低了高压回热加热器的抽汽过热度,由减小回热系统温差传热提高循环效率,成为发展先进超超临界机组的重要选择,但双机回热在再热增效和回热增效方面是把“双刃剑”,再热蒸汽流量减少,导致机组循环效率下降。因此,如何在减少回热系统大温差传热不可逆损失时,又尽最大可能降低对再热系统的影响,需对双机回热系统的汽源进行优化。目前双机回热系统的研究大多侧重于热力性能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