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性的深思 ——许江“葵园”系列作品研究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hasi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油画是舶来画种,中国人深入学习和研究也是近百年的事。中国油画经历了几代艺术家不懈的探索,时至今日油画的多样性探索已全面展开。而中国的油画艺者始终没有忘记扎根于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沃土和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将西方和东方的可资借鉴的东西融入,以油画为入口,表现与中国人独特的审美传统和理想相通的精神内涵。我们的前辈艺术家林风眠、吴大羽、吴冠中等先生们,在他们的艺术里,充满了东方的诗性品质。吴冠中先生认为,一切艺术的感人在于诗性的力量。在中国现当代的艺术家中,许江是为数不多的继承了这种诗性品质的艺术家之一。许江虽游学西方,但少年时曾受过深厚的传统文化的滋养,在他的精神世界里,始终蕴含着东方的生命传统中某些诗性隽永的东西,和生命之初就埋下根源的东西。本文主要围绕许江的“葵园”系列,立足于中国传统绘画中的诗性,结合葵的画面语言与隐喻意义进行分析和论述。许江的葵并不止于某种过往的历史记忆,沧桑岁月,他想通过对葵园的生命的塑造最终表达一种人文关怀与精神价值,依靠绘画重建提升时代的感受力。论文分四个章节从中国传统绘画中的诗性角度出发,对许江“葵园”绘画中“葵”的诗性语言表达和观念表达进行分析和探索。第一章论述了诗性与绘画的渊源,简述了诗与画融合的历史过程,以及中国传统绘画中诗性思维的形成和表达,进而发展到中国现代绘画中油画艺者对诗性的追求;第二章将许江的“葵”创作按照时间大致归类为三个阶段,介绍“葵”的艺术创作;第三章从意境、用笔、象征、托物言志等方面分析葵园创作中诗性语言的表达。首先从色彩、画面构图、联想、画名等分析画面意境的表达,其次分析“葵”绘画中所借鉴的传统绘画中的笔法特点和书法用笔,最后分析画家运用葵的象征性修辞手法来托物言志。第四章论述“葵园”的观念表达。从隐喻、历史性、人文关怀分析和探索葵园绘画中诗性的沉思。剖析“葵园”的隐喻内涵,通过塑造群葵来塑造一代人的持续的生命况味与情怀的观念表达。从历史性的角度去分析葵园创作,窥探了那段历史的记忆,并且探索“葵园”中画家关于人与自然、人与历史、生命与生存等问题的思考,引发绘画中人文关怀与精神价值的探讨。
其他文献
《新路径钢琴基础教程》是但昭义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生理价值而创编的一套比较易学的、趣味性的钢琴教材。该教程遵循把美育教育放在首位的宗旨,以趣味性、民族性、开放性为指导。本文选择从“民族性”的角度,着重对该教程中的1、2册“启蒙与入门”从曲目选择、音乐元素及版面设计三个方面来分析“民族性”的具体体现,以期对钢琴教师的启蒙教学提供一定的帮助和思考。
传统孝道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的独具东方特色的民族文化,对中国人的思想认知、行为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然而在当今社会上,随着家庭教育方式的变化和西方文化的冲击,传统孝道却越来越不被人们重视,出现了孝道意识淡薄、虐待父母事件等社会问题。在青少年群体中,不尊重父母、与父母产生矛盾隔阂都与其缺乏传统孝道教育有很大的关系。针对此社会现象,本文旨在借助社会工作小组工作实
弗朗西斯·尚·马塞尔·普朗克,20世纪法国作曲家,钢琴家。是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他也是法国六人团中的一员,他的作品旋律优美,并且在和声,织体等方面展现了独特的创作特色。这首《d小调双钢琴协奏曲》创作于1932年,它是普朗克作品创作生涯中唯一一首双钢琴协奏曲,非常具有代表性。此时期正处于普朗克的创作中期,同时也是新古典主义的兴盛时期,作品中具有浓厚的新古典主义风格。本文以普朗克的这首《d小
史学界一般认为纵向发展和横向联系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特点,历史核心素养则从历史课程的角度,要求以“时空观念”反映历史的纵横向发展关系。因此,中学历史教学设计应该把掌握历史发展的纵横向关系作为中学历史教学设计的理念、思路和历史课程内容的基本线索或框架。理解历史时序的发展和空间上的相互联系,就是学习历史事物之间的相互关联,就是用联系的方式或者说是逻辑的方式构建历史课程,设计历史教学。这种观念和思想就是布鲁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琵琶重奏这种多人使用相同乐器进行演奏的形式,打破了琵琶在人们心中大多是独奏的印象。近几年越来越多的琵琶演奏者加入到琵琶重奏的行列中,笔者想通过近几年在琵琶室内乐团的排练经验,研究琵琶重奏训练中左右手技法的训练方法,并对重奏排练中的技法安排、节奏音准的控制以及成员间配合的一些方法进行研究和总结,为研究琵琶重奏的训练方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40年的改革发展使我国经济总量上升至世界第二,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工业污染和环境问题层出不穷,生态环境不断被破坏,因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呈快速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危害了社会的稳定。环境群体性事件主要是由于社会群体为了维护自己合法的环境权益,通过上访、集会等方式表达自身迫切的需求而形成的交通堵塞、围堵政府机关、影响社会治安、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等行为。环境群体性事件的主体
知识论一直有着理智主义的传统。自笛卡尔以来,知识论者们就默认影响知识确证的是“真理相关(truth-related)”的纯粹认知因素(例如,信念、证据、可靠性等),而不是非认知因素,故而该问题长久以来只在理论理性的论域中被讨论。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在21世纪初,部分哲学家将决定将影响知识确证的因素拓展至实践理性的范畴之内。在现代知识论中,实用侵入可以表述成这样一个理论:即使持有有关命题的固定的依
十九大报告指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发挥社会组织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非政府组织是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其参与公共政策制定也有利于增强政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但是,我国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政策的实际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在对国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依据我国非政府组织在政策制定参与中的实际情况,进行非政府组织等相关概念界定,具体分析非政府组织参与政策
多声部的线性进行被我国当代作曲家们广泛运用在作品的创作中,但理论界对于其运用技法和线性思维的研究较少。姚恒璐二十一世纪的创作将线性进行运用到多声部音乐的创作中,本研究选取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哦,我们叫它黄土地》与《十二生肖》两部作品作为研究对象,基于笔者对于作品的分析以及线性进行的理论资料,展开姚恒璐作品多声部的线性进行研究。文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姚恒璐及其两部作品简要的介绍与线性进行的阐释
自19世纪末钢琴传入中国以来,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已有百余年。在此期间,为了使中国钢琴作品更具有“中国符号”,中国的音乐工作者们不断探索,进行钢琴与其他领域的结合尝试,比如融入诗、戏曲、绘画、宗教等题材,创作出众多优秀的钢琴作品。唐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古典诗的高峰,在文学上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近代以来,中国钢琴作曲家们已经开始认识到唐诗的艺术价值,并注重对唐诗题材的汲取与借鉴,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