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优化多层螺旋CT(Multi-slice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冠状动脉成像的扫描条件,探讨降低辐射剂量的不同扫描方法在无创性MSCT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CT Angiography,CCTA)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其局限性,旨在降低辐射剂量同时保证诊断图像质量,以减少对病人的危害。方法:设备采用256层螺旋CT(BrillianceiCT,Philips,荷兰)。按拟定的排除标准,共180例病人纳入本研究,共分为A、B、C三组,每组60例;A组:常规回顾性心电门控组(对照组);B组:前瞻性心电门控组;C组:基于BMI优化管电流回顾性心电门控组。所有病人随机分组。三组扫描条件设定:管电压均设为120kV;管电流均基于病人体质量指数(Bodymassindex,BMI)选择。三组对比剂均选用非离子型碘对比剂碘普罗胺(Iopromide,370mgI/ml,拜耳医药)。记录每例病人的性别、年龄、体重、身高、BMI、平均心率及扫描长度;并测量原始轴位冠状动脉增强图像上的升主动脉根部(SI1)、右冠状动脉近段(SI2)、左主干(SI3)的CT值,然后计算三者强化的平均值(SI4),同时测量胸大肌的CT值(SI5)。图像噪声(Background noise,BN)用测量升主动脉根部CT值的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SD)表示。根据拟定的公式:SI4=(SI1+SI2+SI3)/3;SNR=SI4/BN;CNR=(SI4-SI5)/BN;计算出图像质量的客观评估指标,即信号噪声比(Signalnoiseratio,SNR)和对比度噪声比(Contrastnoiseratio,CNR)。根据美国心脏学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冠状动脉16节段分法,评估冠状动脉主支共10个节段的主观图像质量,即右冠状动脉(RCA)、左主干(LM)、前降支(LAD)及回旋支(LCX);采用4分制半定量对冠状动脉节段进行评分:4分(优秀),3分(良好),2分(中等),1分(差),其中以≥2分能满足诊断要求的标准。同时记录检查时由计算机自动生成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并计算出有效辐射剂量(ED)。然后对三组病人的基本资料、客观与主观图像质量评估指标、CTDIVOL、DLP及ED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对三组之间结果两两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①A、B、C三组病人基本资料,在性别、年龄、BMI、平均心率及扫描长度方面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A、B、C三组病人的图像BN分别为:30.48±5.60、30.95±4.57和32.08±3.56,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组BN较A组与B组有所增加。A、B、C三组病人的图像SNR分别为:15.42±3.73、15.09±3.08和14.47±2.72,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组图像SNR较A组与B组有所下降。A、B、C三组病人的图像CNR分别为:13.29±3.52、13.05±2.95和12.40±2.60,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组图像CNR较A组与B组有所下降。A、B、C三组病人的图像总评分分别为:3.63±0.41分、3.62±0.45分和3.58±0.44分,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图像质量均可以满足诊断要求。③A、B、C三组病人的ED分别为:14.34±0.92mSv、3.56±0.36mSv和7.16±1.40mSv,三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A组和C组与A组相比ED均明显降低,分别降低约75.17%、50.07%,以B组降低更显著。结论:①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与常规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相比,可显著地降低辐射剂量,同时保证诊断图像质量。②基于BMI优化管电流回顾性心电门控方法与常规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相比,可有效地降低辐射剂量,同时能满足诊断要求的图像质量。③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比基于BMI优化管电流回顾性心电门控方法降低辐射剂量更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