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石油污染是指在石油的开采、炼制、贮运、使用过程中,原油和各种石油制品进入环境而造成的污染。随着石油的生产和消费量的不断增大,石油类物质进入环境造成的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石油泄漏渗入土壤后,积累的油类物质将破坏土壤结构,影响土壤通透性,损害植物根部,阻碍根的呼吸与吸收,对土壤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生态系统,甚至地下水都产生危害,严重影响土壤生产力和农作物产量。另外,石油污染土壤中的污染物还可通过农作物进入食物链,对人类造成危害。因此,污染土壤的修复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对人类生存和社会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论文针对不同浓度石油污染土壤(含油污泥),开展生物修复技术研究,为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柱层析的方法对含油污泥中石油组分进行了层析分离,分别得到了饱和烷烃、多环芳烃等。随后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优化出最佳出峰条件,对提取出原油中的饱和烷烃和多环芳烃进行分析,建立起对各组分定性和同时用峰面积归一法定量的方法,为以后的修复效果测定奠定基础。2.对实验室已经分离到的能够产生脂肽类生物表面活性剂的菌株——解淀粉芽孢杆菌Bz6-1进行了培养条件的研究:在VGPA液体培养基中培养9 h,发酵液表面张力降低到31mN m-1;培养15 h进入稳定期;在培养基条件优化时,得到蜂蜜为最佳碳源,蛋白胨为最佳氮源,在pH为8,25℃时表面张力最低;在油泥洗脱研究时,用油含量为33.9%油泥样品进行了多次不同方案的洗脱试验,最后确定用Bz6-1产生的脂肽表面活性剂进行洗脱,并同时加入电解质(NaCl),经过试验发现,用脂肽洗脱油泥后,上层油回收率达到80.9%,洗脱率89.7%,残油率3.4%。多次结果证实,用该表面活性剂处理高含油量的油泥,处理效果良好。3.在4个月的植物修复研究中,栽种植物油泥中的油含量均比对照要低,且栽种不同的植物,油含量都有降低,修复结束时对照、高粱、玉米、高羊茅、苜蓿、大豆,降解率分别为13.7%、20.1%、23.1%、26.6%、28.5%、34.2%,其中栽种高羊茅、苜蓿和大豆的处理中的含油量要显著低于对照(p<0.05)。但在修复后期(60-120 d),苜蓿开始大面积死亡,而在后来多次试验发现,同样的油泥样条件下,高羊茅比大豆更能忍受油盐毒害,因此,认为高羊茅是合适的修复植物。4.实验以ACC为唯一氮源,采取富集定向筛选法,从胜利油田油污染土样和高羊茅植物的根际土中分离得到60余株细菌,其中SL-14、SL-20、SL-50 3株菌为含1-氨基环丙烷-1-羧酸(ACC)脱氨酶的植物促生菌(PGPR)。随后,结合菌落形态、显微观察、Biolog以及16S rDNA序列分析,对这3株菌进行了初步鉴定,它们分别为产酸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oxytoca)、克雷伯氏菌属某种(Klebsiella sp.)和假单胞菌属某种(Pseudomonas sp.)。另外,通过促生菌产生a-丁酮酸的量和BioRad蛋白质微量测定法对3株促生菌的ACC脱氨酶活性进行定量测定,SL-14、SL-20、SL-50菌的酶活性分别为0.5 umg-1、0.35 umg-1、0.4 umg-1。生长曲线表明,3株菌在TSB液体培养基中培养9h就进入稳定期,稳定期较长,在培养48h后,仍然未出现衰落的迹象。最后,经培养皿发芽实验,考察了不同盐分(0、0.3、0.5、0.7%NaCl)条件下植物促生菌对燕麦、黑麦草高羊茅的促生效应。结果表明在不同的盐浓度下促生菌SL-14、SL-20、SL-50处理种子后,和对照之间,种子的发芽率没有显著变化,造成这一结果的最主要原因是与种子个体之间的自身质量有关。但在不同的盐浓度下促生菌对燕麦、黑麦草芽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P<0.05)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SL-50处理后的芽长最长;在同样的处理下,高羊茅经促生菌SL-50处理后的芽长最长,但和CK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以上研究说明用具有ACC脱氨酶活性的菌株在一定程度内可以有效提高燕麦、黑麦草、高羊茅的耐盐性,但同一种促生菌对不同的植物效果可能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