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中肿瘤原发病灶与转移淋巴结的代谢体积之和(MTV-s)对ⅡB~ⅣA期宫颈癌患者复发的预测作用。 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之间来我院就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101例宫颈癌患者,其中17例患者因为在排除标准内被筛除,最后84例患者纳入本研究。所有患者治疗前均进行了18F-FDG PET/CT检查,检查结束后通过三维感兴趣区域勾画测定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和肿瘤代谢体积(MTV)并记录,肿瘤原发病灶与转移淋巴结的代谢体积之和(MTV-s)是指宫颈原发病灶代谢体积(MTV-C)与盆腔及腹主动脉旁转移淋巴结代谢体积(MTV-LN)之和。在PET/CT中,将淋巴结短径大于0.5cm且SUVmax大于2.5作为淋巴结转移的阳性诊断标准。治疗方式包括放疗及放化疗联合治疗。所有患者随访1-5年。宫颈癌经全量放疗后,三个月内出现肿瘤为未控,三个月以上为复发。采用SPSSforwindows22.0统计软件,使用卡方检验分析临床特征和PET/CT指标与宫颈癌患者复发的关系;应用ROC曲线分析确定PET/CT参数的界值;临床特征和PET/CT参数的单因素、多因素分析使用COX比例风险模型;使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用log-rank检验比较不同组间的生存曲线。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共纳入84例宫颈癌患者。年龄范围27-83岁(年龄中位数为53.5岁),其中鳞癌81例,腺癌3例,全部经病理证实;FIGO分期(2009)分别为ⅡB期43例,ⅢA期4例,ⅢB期36例,ⅣA期1例;高分化16例,中-低分化68例。30例患者单纯盆腔淋巴结转移(35.7%),10例患者同时有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11.9%),其余44例无淋巴结转移(52.4%)。在观察期间,26例患者肿瘤复发(31.0%)。在随访终止时,1名患者因复发死亡(1.2%),存活83人(98.8%)。中位肿瘤无进展生存期为21.7月(5.0-46.8月)。单因素分析表明淋巴结转移(风险比[hazard ratio,HR]=2.29,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2-5.13,P=0.045);淋巴结SUVmax(SUVmax-LN)>4.03(HR=2.78,95%CI:1.26-6.14,P=0.011),MTV-C>15.37cm3(HR=2.36,95%CI:1.05-5.29,P=0.028),MTV-LN>0.48cm3(HR=2.35,95%CI:1.08-5.11, P=0.032),MTV-s>27.36cm3(HR=3.26,95%CI:1.37-7.75,P=0.008)与患者PFS有关。多因素分析表明MTV-s>27.36cm3(HR=2.698,95%CI:1.059-6.873,P=0.037)是患者PFS的独立危险因素。MTV-s>27.36 cm3的患者41例,其中复发者19例(46.3%);MTV-s≤27.36 cm3患者43例,其中7例复发(16.3%)。 结论:我们的研究表明,MTV-s作为18F-FDG PET/CT的指标能够预测放化疗治疗的宫颈癌患者的复发,临界值为27.36cm3。单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SUVmax-LN、MTV-C、MTV-LN、MTV-s是影响ⅡB~Ⅳ期宫颈癌患者复发的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MTV-s是影响ⅡB~Ⅳ期宫颈癌患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宫颈癌患者治疗前的18F-FDG PET/CT检查在宫颈癌患者的预后评估中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将为临床医生制定个体化的诊疗方案以及预测肿瘤复发、转移风险等方面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