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食品安全关乎国计民生,然而近年来食源性疾病的危害不断蔓延,食品质量安全的发展态势不容乐观,已引起了政府、企业以及消费者的普遍关注和研究。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根源在于食品质量的信用品特性和信息不对称,寻求适当可行的途径来强化食品从生产到消费的全程多角度监管,构建行之有效的食品安全供应模式,促进食品供应链可追溯信息的有效传递显得尤为必要。本文运用信息经济学理论、食品安全的外部性理论、食品安全的公共产品理论、博弈论、结构方程模型原理和计划行为学等相关理论,利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食品生产企业可追溯信息传递的行为机理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可追溯信息传递的政策建议。本文的研究思路如下:首先,综述了食品可追溯信息传递的国内外研究文献,分析了可追溯信息传递的相关理论基础,从整个食品供应链出发,基于消费者、食品生产企业和政府监管部门三个相关主体的利益关系,构建了以了食品生产企业与消费者、食品生产企业与食品生产企业、政府监管部门与食品生产企业为参与主体的三组博弈模型,从理论层面分析了食品生产企业可追溯信息有效传递的制约因素。其次,借助计划行为理论分析了食品生产企业可追溯信息传递的形成机理,提出了相关假设,并构建了食品生产企业可追溯信息传递的理论模型。再次,以结构方程为分析工具,通过设计量表、整理调研数据、模型原理介绍,对影响生产企业可追溯信息传递行为的因素及各因素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实证,并对实证结果进行了分析。最后,在对前文可追溯信息传递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相关结论,主要结论有:第一,传递意愿对传递行为产生正向激励作用;第二,从行为态度类因素看,企业管理人员关于可追溯信息传递重要性认知、企业规模、收益和品牌声誉提升程度对企业可追溯信息传递行为产生正向激励作用;第三,从行为控制类因素看,技术复杂程度、新旧系统衔接难度、信息查询难度对企业可追溯信息传递行为产生负向激励作用;第四,从行为规范类因素看,追溯赔偿程度、传递标准执行难度、产品认证和生产过程认证难度对企业可追溯信息传递行为产生负向激励作用。此外,根据结论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期为政府食品安全规制和企业可追溯体系建设提供参考借鉴,同时,也为促进食品生产企业可追溯信息有效传递提供理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