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比夫定和替诺福韦在阻断HBV母婴传播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来源 :南方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q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是一个严重公共卫生问题之一。2016年我国人群中HBsAg携带率约为6.1%,慢性HBV感染者约有8600万人。在慢性HBV感染的人群中,约有15%~25%最终会进展为肝硬化或原发性肝细胞癌,给患者和社会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母婴传播是我国慢性HBV感染的主要原因途径。尽管随着乙肝疫苗和免疫球蛋白的普及,我国HBsAg的流行率明显下降,仍有10%~15%的新生儿通过母婴传播途径感染HBV。通过对HBsAg阳性的孕产妇及其新生儿进行规范化管理,尤其是对HBV DNA高病毒载量的孕妇加强孕产期的监测,在妊娠中晚期应用核苷(酸)类药物(NAs)降低HBV DNA病毒载量,是阻断HBV母婴传播的重要措施。HBV感染孕妇在妊娠期应用NAs抗病毒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仍是值得关注的问题。本研究通过探讨不同类别的NAs在阻断HBV母婴传播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和药物安全性,为优化HBV母婴阻断方案的选择提供临床参考。研究目的1.探讨替比夫定和替诺福韦用于阻断HBV母婴传播的临床应用效果。2.比较替比夫定、进口替诺福韦(韦瑞德)和国产替诺福韦(倍信)在阻断HBV母婴传播中的疗效和安全性,为阻断HBV母婴传播提供临床参考。研究方法本研究对象为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感染科门诊随访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HBV DNA>2×106IU/mL的孕妇。根据NAs的选择方案分为A组和B1组和B2组。三组分别口服LdT、进口 TDF(韦瑞德)、国产TDF(倍信)。记录和收集三组孕妇一般资料、服药前的基线数据、治疗后第4周、第8周、分娩时、产后6~8周、产后1年各时间点的HBV血清学标志物、血清HBVDNA定量、血清生化学指标与肝功能指标等。随访婴儿出生情况,婴儿在出生12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100IU,同时在不同部位注射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10μg,并按照“0、1、6个月”方案完成三针乙肝疫苗接种。婴儿在7~12月龄期间采集静脉血检测乙肝两对半定量,判断是否发生HBV母婴传播。通过Excel表格收集相关数据,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使用Graphpad Prism 8将统计分析结果绘制成图。结果本研究连续随访154例HBsAg 阳性、HBV DNA>106IU/mL的孕妇资料,其中A组51例,B1组81例,B2组22例。A、B1、B2三组孕妇在年龄、开始服药孕周、服药前平均HBVDNA(lg IU/mL)、服药前平均ALT(U/L)、平均AST(U/L)以及其他生化学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结果如下:(1)A、B1、B2三组孕妇在服药第4周、第8周、分娩时的平均HBV DNA水平呈连续下降趋势,三种药物均能有效降低HBV DNA载量。分娩时,A、B1、B2三组孕妇在平均HBV DNA(lgIU/mL)分别为3.21± 1.06、3.33±1.07、3.18±1.01,三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分娩时,A、B1、B2三组孕妇HBV DNA病毒学应答率分别为25.5%、19.8%和18.2%,三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分娩停药后,三组孕妇的平均HBVDNA迅速反弹,在产后6~8周已经升高到与基线水平大致相同。(2)在服药第4周、第8周、分娩时,A、B1、B2三组孕妇的平均ALT、平均AST变化情况三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产后6~8周,A、B1、B2三组孕妇的平均ALT、平均AST在同组相比较,相对于其他时间点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三组之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两比较,A组与B2组、B1组与B2组间平均ALT、平均AST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1),A组与B1组间孕妇平均ALT、平均AST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产后6~8周,A、B1、B2三组孕妇的ALT异常率分别为25.0%、36.2%、41.7%,三组孕妇的AST异常率分别为28.6%、21.3%、16.7%,三组孕妇的ALT异常率、AST异常率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产后1年,三组孕妇的平均ALT水平、ALT异常率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375)。(3)随访婴儿155名,85名婴儿要求完成随访并在7~12月龄检测血清乙肝两对半定量,血清HBsAg均为阴性,HBV母婴传播发生率为0%。(4)B1、B2组各有1名孕妇在初期服用进口 TDF和国产TDF的孕妇出现反复呕吐、乏力、纳差、腹胀等消化道反应,LdT组未观察到明显药物不良反应,药物耐受性良好。服药期间其他生化学指标TBiL、DBiL、Alb、CK、Cr、Urea均无明显异常。未发现与服用抗病毒药物相关的妊娠不良事件和婴儿出生缺陷的病例。结论1.在妊娠中晚期应用LdT、进口 TDF和国产TDF能有效阻断HBV母婴传播,三者的病毒学应答率无明显差别,药物疗效相当。2.在分娩时停药后大部分患者HBV DNA载量出现反弹,产后6~8周已经升高到大致与服药前相当的水平。3.患者停药后容易出现转氨酶升高,多在产后6~8周,国产TDF出现ALT升高更为明显,在此时期需要密切监测肝功能。4.妊娠中晚期应用LdT、进口 TDF和国产TDF无明显不良反应,三种药物安全性较好。5.在同类药物替诺福韦中目前国产TDF和进口 TDF在抗病毒疗效与安全性方面无明显差别,但国产TDF药品价格成本更低,更有经济性。
其他文献
背景: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一种极其高发的消化道恶性肿瘤疾病之一,由于CRC的早期筛查如结肠镜等的普及,虽然CRC其远期预后得到了有效的改善,但是最新的数据显示,CRC发病数呈显著上升的趋势。铁死亡(Ferroptosis)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细胞程序性死亡方式,主要特征为铁离子依赖性的细胞膜上的脂质过氧化物堆积从而引起细胞氧化应激、代谢障碍等一系列细胞生理功能障
目的:探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2D-STE)评价冠心病伴左心衰患者的右心室功能的可行性,探究2D-STE能否识别出在不同肺动脉压下冠心病伴左心衰患者的右心室功能的细微变化以及右室纵向应变参数在评价冠心病伴左心衰患者预后预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在本院就诊的冠心病引起的左心衰竭患者103例作为本研究的实验组,根据左室射血分数(LVEF)分为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HFrEF)组和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衰(H
目的1)探讨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患者病理改变与临床严重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2)分析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水平与DN严重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1)回顾2015年1月至2019年9月行肾穿刺活检确诊为DN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资料和病理资料,参考2010年Tervaet对DN的病理分级及2014年日本DN病理分级对
目的:1.探讨急性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后单核细胞亚群的早期变化及其与STEMI患者院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关系。2.探讨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与STEMI患者院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关系。3.探讨单核细胞亚群与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对STEMI患者院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预测
背景:国内食管胃交界部肿瘤的发病率很高,尤其在消化系统疾病中。食管胃交界部肿瘤位于胃和食道的相交处,在消化功能方面有很大的作用,因此胸外科与普通外科对其都有一定的研究,随着平均年龄的不断增加,食管胃交界部肿瘤患者的数量也随之明显上升,因此食管胃交界部肿瘤应当与食管癌和胃癌相区分,不能将其一概而论[1]。食管胃交界部肿瘤患者的治疗还是以手术为主[2],由于食管胃交界部肿瘤手术的相对复杂,所以手术后常
目的:为了探讨经会阴认知融合靶向穿刺(Transperineal cognitive fusion targeted biopsy,COG-TB)与系统穿刺(System biopsy,SB)对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特别是临床有意义前列腺癌(clinically significantprostate cancer,CsPca)的检出率差异,并对其确诊的部分Pca行根治
研究背景骨膜蛋白被认为是一种影响骨和牙周组织形态发生和发育的胎儿蛋白,已被报道在骨形成起着重要作用。牵引成骨用于治疗肢体长度不一致、骨结构畸形和由于肿瘤、外伤和感染等引起的骨缺失。但目前尚未见骨膜蛋白应用于牵张成骨中的实验报道。本研究拟采用三种不同牵张速率模拟出成骨不良的牵张成骨模型,将不同浓度的骨膜蛋白局部注射于成骨不良牵张成骨模型中,在牵张结束后进行影像学检查、组织学观察及三点弯曲力学测试以观
第一部分 兔胫骨干骨折LCP内固定术后无菌性骨不连模型的建立目的:建立实验用兔胫骨骨折LCP固定术后无菌性骨不连的模型,为后续兔胫骨骨折LCP术后无菌性骨不连治疗的实验研究提供基础。方法:取18只成年健康雄性新西兰大白兔,根据术中处理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实验组兔右胫骨截断后用骨蜡隔离骨折断端,并LCP锁定固定;对照组截骨后LCP锁定固定。两组分别于术后2w、4w、8w、12w行X线检查;对
背景:大量研究提示凝血系统的激活与全身炎症有关,其中纤维蛋白原及其降解产物被广泛用作评估炎症的指标。既往研究指出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可用于多种风湿性疾病的活动度评估。有报道称DD是痛风重要的炎症标志物,但是Fib和DD在痛风疾病活动度评估中的价值,目前尚未见相关报道。目的:探讨Fib与DD在痛风疾病活动度评估中的价值。方法:本研究选择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我
目的:人工耳蜗植入是目前治疗重度及极重度耳聋的主要治疗手段。但是人工耳蜗电极在植入过程中会带来机械性的植入创伤,导致蜗内结构的损伤(如:骨螺旋板、螺旋韧带、基底膜等),并引起耳蜗内的炎症反应,导致蜗内纤维组织形成,出现纤维化甚至骨化。以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DXM)为代表的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已被证明对电极植入带来的蜗内纤维化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是内耳的特殊结构使蜗内持续给药具有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