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鲁迅的小说研究史上,对于《彷徨》、《呐喊》的研究,无论是从作品思想意义的解读,还是艺术形式的分析,历经半个多世纪的辨析与讨论,批评家们的共识大于分歧,但是对于《故事新编》,研究者们总是众说纷纭,《故事新编》从内容到形式本身的含混性、异质性,使研究一直呈现出多样化的研究态势,特别是在新时期以来,随着批评方法的多元化,批评家们对鲁迅小说现代意义的解读,往往将关注点更多地放到了《故事新编》上。本文正是将研究的注意力集中于对《故事新编》的含混性、异质性、开放性意蕴进行解读,通过仔细阅读小说文本和研读历来的研究成果,在梳理、分析、归纳、整合所得所思的基础上,探讨后现代视域下的《故事新编》研究方法从传统到后现代的变异以及这种改变给中国传统文学批评带来的转型。本文认为,与已有的《故事新编》研究成果相比,后现代视域下的《故事新编》研究是对传统研究一种全新的挑战和发展,研究者们从对《故事新编》的性质之争、“油滑之处”的优劣之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小说的社会历史意义的维度跳出来,转而去研究《故事新编》文本中所指涉的空间、时间的涵义,以及语言形式结构上的转喻、戏拟、反讽、解构和不确定性研究上,研究者在文学批评中采用的基本上都是后现代主义文学理论话语中的术语。这种学术研究观念的更新使《故事新编》研究打破了延续几十年的学术研究惯性,探讨在这一语境下《故事新编》研究的得失,以及未来《故事新编》研究的发展前景,成为摆在鲁迅研究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论述结构如下:绪论部分主要阐释了选取本课题的缘由及意义、《故事新编》的研究综述、研究目标和方法三个问题。第一部分是对后现代主义在中国文学界兴起的原因做一个考察和梳理,认为将其理论运用到对《故事新编》的研究绝对不是牵强附会,而是有深层次的理论和实践依据的。通过对八十年代以前《故事新编》研究概况的梳理,不难发现,后现代主义理论的进入带来了中国传统批评方法的诸多演变,批评方法和批评思想的多元化使得对《故事新编》的研读也进入到一个新的视域中。第二部分着力解决的问题是运用后现代主义理论解读《故事新编》如何能够实行。在这一视域下,研究者们采用的是后现代的批评术语,是一种研究方法的更新,给《故事新编》研究带来了新的气象,出现了一批颇有新意的研究成果。但是不容忽视的是,从传统到后现代的文学批评方式的转型极大地冲击到了中国传统的文学批评方式,反映在《故事新编》研究乃至是中国当下文学作品中的研究中,还存在一些值得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三部分则是就《故事新编》在后现代视域下和中国传统文学批评方式下的研究现状做一个反思。针对在《故事新编》研究中,一些研究者过度依赖后现代的理论的这一状况,反思西方的文艺理论是否一定优于中国传统的文学批评方法。虽然中国传统文学批评方式存在一些弊端,但是对于研究中国本土的经典文学作品又有着不可小觑的优势。反之,虽然西方文艺理论的吸收和运用给中国本土小说研究打开了新的视角、带来了新的气象,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何很好地调和这二者之间的矛盾,成为本文这一部分想要着力廓清的问题。总之,本文的目标是在收集《故事新编》大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后现代视域下《故事新编》研究现状进行反思,对于如何运用西方文艺批评模式来处理中国本土的文学作品,如何处理好西方文艺批评方式和中国传统批评方式之间的矛盾做出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