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SP90AA1及其抑制剂在影响胃恶性肿瘤增殖及迁移过程中的实验研究

来源 :中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zl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HSP90α是HSP90的一种亚型,位于胞质内,由730个氨基酸组成。HSP90AA1是HSP90α的功能基因。拟通过质粒转染对HSP90AA1进行过表达和敲减处理,在体外实验及体内实验中探讨该基因在胃癌增殖及转移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17-DMAG作为HSP90的靶向抑制剂,验证其对胃恶性肿瘤细胞增殖及迁移的影响,并与多西他赛联合应用,观察联合用药的效果,明确其与多西他赛在治疗胃恶性肿瘤过程中具有协同效应。研究方法:第一部分:(1)收集辽宁省肿瘤医院胃癌患者的癌及癌旁组织标本,提取蛋白,明确HSP90α在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水平;(2)对AGS、SGC-7901、MGC-803、HGC-27、GES-1等细胞系进行q PCR及Western Blot检测,找出HSP90α表达水平最高及最低的细胞系;通过转染si RNA对HSP90AA1表达水平最高的细胞系进行敲减,并通过对HSP90AA1表达水平最低的细胞系进行质粒转染,建立HSP90AA1过表达细胞系;(3)通过运用PCR以及Western Blot等基础实验技术,在转录水平及功能蛋白表达水平对胃恶性肿瘤细胞系中的HSP90AA1进行验证,明确转染的效率。(4)用CCK8法及细胞克隆形成实验检测胃癌细胞的增殖率及克隆形成能力;(5)对HSP90AA1过表达及HSP90AA1干扰后的胃癌细胞进行划痕实验以及Transwell实验,判断HSP90AA1在肿瘤细胞迁移与侵袭方面的作用。(6)Western Blot实验检测E-钙黏蛋白、N-钙黏蛋白、Vimentin、Snail等的表达,上述蛋白与上皮间质转化关系密切,用以判定HSP90AA1在该种生物学行为方面的作用。第二部分:首先选取6-8周龄的Balb/c实验用雌性裸鼠,将这些裸鼠随机分配到对照组、空质粒组、HSP90AA1-sh RNA组,每组裸鼠数量为5只。分别经腹腔注射HGC-27胃癌细胞,HGC-27空质粒,及HGC-27 HSP90AA1-sh RNA,建立小鼠腹腔内种植瘤模型,分别设为Control组,NC组及HSP90AA1-sh RNA组。在经过腹腔注射后的第3、6、9、12、15、18、21、24、27、30天测量成瘤体积,体积=(肿瘤长径*肿瘤短径2)/2,具体数据可使用游标卡尺精准测量,依据测量结果绘制出肿瘤的生长曲线。裸鼠成瘤实验30天后,将所有小鼠采用脱颈椎的方式处死,行外科方式将成瘤组织完整取出,取出过程注意操作精细避免瘤体破损。将裸鼠与瘤体配对拍照,称重记录。提取各成瘤组织的蛋白,WB及PCR检测HSP90AA1;Ki-67;PCNA表达情况。第三部分:(1)当17-DMAG在不同应用浓度以及不同作用时间,采用CCK-8法对各种胃癌细胞系的增殖水平进行检测。(2)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在相同作用时间,不同浓度的17-DMAG对各种胃癌细胞系凋亡的影响。(3)当17-DMAG与多西他赛联合应用时,CCK-8法检测对目的胃癌细胞与正常胃粘膜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同时计算半数抑制浓度(IC50)以及联合用药协同指数(CI)。(4)当17-DMAG与多西他赛联合应用时,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胃癌细胞的周期改变与单药应用组的变化,同时验证周期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5)当17-DMAG与多西他赛联合应用时,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胃癌细胞的凋亡改变与单药应用组的变化,同时验证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6)当17-DMAG与多西他赛联合应用时,采用划痕实验检测胃癌细胞的迁移改变与单药应用组的变化,同时验证迁移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第一部分:(1)HSP90α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HGC-27细胞系中HSP90α表达水平最高,用于构建目的基因敲减细胞系。SGC-7901细胞系中HSP90α表达水平最低,用于构建目的基因过表达细胞系。PCR及WB验证转染效果成功。(2)根据CCK-8实验的结果表明:SGC-7901在HSP90AA1过表达转染48小时后增殖明显增加;HGC-27在HSP90AA1敲减转染72小时后增殖明显下降;细胞克隆形成实验结果在过表达组细胞集落个数明显增多,在敲减组细胞集落个数明显减少;(3)划痕实验及Transwell实验:敲减组迁移及侵袭能力减低,而HSP90AA1过表达时,细胞迁移以及细胞侵袭的能力均表现为增强。(4)敲减HSP90AA1抑制胃癌细胞的上皮间质转化,伴随Vimentin,Snail-1表达下降以及E-cadherin表达升高。过表达HSP90AA1促进胃癌细胞的上皮间质转化,伴随着Vimentin,Snail-1表达升高以及E-cadherin表达下降。第二部分:(1)成功建立小鼠腹腔种植瘤模型,成功率100%(15/15)。(2)Control组与NC组肿瘤体积生长曲线基本重合,未见明显差异。(3)Control组及NC组种植瘤体积均明显大于HSP90AA1-sh RNA组。(4)Control组与NC组的Ki-67、PCNA的WB检测结果未见明显差异。(5)WB检测结果提示HSP90AA1-sh RNA组的Ki-67,PCN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Control组及NC组。第三部分:(1)HGC-27对17-DMAG的增殖抑制作用呈时间-剂量依赖性,效果较其他胃癌细胞系明显;(2)17-DMAG作用24小时,对多种胃癌细胞系均产生促凋亡效果,HGC-27表现出明显的浓度依赖性;(3)与正常胃粘膜上皮细胞相比,17-DMAG对HGC-27增殖的抑制作用更明显,且与多西他赛具有协同效应,两药联用的IC50为0.468μmol,CI指数为0.67;(4)17-DMAG对HGC-27的细胞周期阻滞效果不明显,且与多西他赛联合应用后,对细胞周期的阻滞尚不如单药应用多西他赛;(5)17-DMAG对HGC-27具有促凋亡作用,且与多西他赛联合应用具有协同效应,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水平升高;(6)17-DMAG对HGC-27具有迁移抑制作用,且与多西他赛联合应用具有协同效应,迁移相关蛋白表达水平下降。结论:(1)HSP90α在肿瘤中表达水平升高,与胃癌患者具有临床相关性;(2)HSP90AA1在胃癌中具有肿瘤基因活性,起到促进胃恶性肿瘤细胞增殖及克隆形成、迁移、侵袭、上皮间质转化等作用;(3)在裸鼠体内实验结果验证,HSP90AA1与肿瘤增殖关系密切,敲除后能显著抑制肿瘤的增殖。(4)HSP90特异性抑制剂17-DMAG在胃癌中具有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迁移,促进凋亡的作用;(5)17-DMAG联合多西他赛对胃癌的多种表型具有抗肿瘤协同作用;(6)17-DMAG对胃恶性肿瘤细胞周期的作用不明显,考虑是通过促进凋亡等其他途径抑制细胞增殖。
其他文献
目的:比较不同肝硬化程度小肝癌的预后差别,探究治疗方式对严重肝硬化背景下小肝癌预后的影响,分析影响严重肝硬化背景下小肝癌复发及生存的危险因素。资料与方法:收集106例伴肝硬化的小肝癌病人的临床资料,依肝硬化程度不同分为严重肝硬化组和非严重肝硬化组,比较两组的无瘤生存率和总生存率的差别,针对严重肝硬化小肝癌组,比较不同治疗方式的预后差别,并对相关指标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严重肝硬化组和非严重
目的:探讨影响单操作孔下肺切除手术术后患者引流时间的各种可能性因素,为在临床工作中尽量减少患者术后带管的时间,从而降低患者住院时间提供参考价值。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了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因肺占位性病变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行单操作孔电视辅助胸腔镜(VATS)下肺切除手术患者,共计156例,对其相关资料进行临床研究,根据术后携带引流管的持续时间分为两组,a组(术后携带引流管的持续时间<
目的:探讨异柠檬酸脱氢酶1(Isocitrate dehydrogenase 1,IDH1)和端粒酶逆转录酶(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TERT)启动子在高级别胶质瘤中突变情况以及二者整合分析的预后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20年6月于我院行开颅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诊断为高级别胶质瘤患者,术后标本及血液化验送检,采用二代测序方法检验IDH1及TERT
目的:比较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laTME)和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aTME)对直肠癌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并对其结果加以分析阐述;评价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对于直肠癌患者的治疗是否具有实用价值。方法:收集从2016年9月至2020年9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第四普通外科行taTME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73例,匹配同一时期施行的具有相同特征的行laTME手术的患者73例,经倾向性匹配分析后最终纳入6
目的:研究阿扎胞苷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病人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分析2018.10-2021.02我院明确诊断为AML/MDS患者31例的临床资料,使用阿扎胞苷单药或联合化疗,总量75mg/m~2*7d,分成7-10天连续皮下注射,每28-30天为一个疗程。观察总缓解率(ORR)、中位生存时间、不良反应和基因突变情况。结果:31例患者累计共完成了104个疗程,
目的:分析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tumors,NETs)的内镜下表现,病理学特征、内镜下治疗方式及预后,提高医生对胃肠道NETs的认识。研究方法:收集整理2016年1月至2020年8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内镜诊治中心收治的胃肠道NETs患者病例,对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纳入176例胃肠道NETs患者,有183例病变,男性92例,女性别84例,平均年龄为49
背景:对于直径小于2cm的胃间质瘤是否需要切除目前仍未达成共识。内镜超声(Endoscopic Ultrasound,EUS)下特点可以为病变危险度分级提供初步判断的依据。那么单纯依靠EUS图像特征是否能够准确评估胃小间质瘤的危险度分级仍需要进一步分析。目的:以病理诊断作为金标准,判断内镜超声评估胃小间质瘤危险度分级的准确性。方法:收集盛京医院2014年9月至2019年7月期间收治的直径小于2cm
目的:既往我国临床通常将结肠癌按照其肿瘤的不同部位划分为两组左半结肠恶性肿瘤及右半结肠恶性肿瘤两组进行探讨其临床相关性,本文的研究目标主要是把结肠癌分成三组:右半结肠癌、左结肠癌、直肠癌,探讨肿瘤位置对三期肠癌患者的预后影响。方法:以无肿瘤生存时间及总生存时间为观察指标,研究对象为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我院肿瘤科治疗及随访的157例Ⅲ期结直肠恶性肿瘤患者,所有病人均经病理检验确诊其为结
目的:挖掘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的关键自噬基因,建立GBM患者自噬基因相关的个体化预后模型,探究潜在的治疗新靶点及治疗药物。方法:从肿瘤基因组图谱肿瘤数据库中肿瘤数据库中提取GBM患者的自噬基因表达矩阵及临床资料。首先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然后进行了基因本体论(GO)、京都基因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途径富集和功能蛋白互作网络(PPI)分析。对差异表达的自噬基因进行单变量
目的:micro RNAs(miRNAs)的异常表达谱在包括白血病在内的多种癌症类型中具有重要作用。miR-520a在卵巢癌、肺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许多癌症中表现出抑癌因子的作用,而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中上调miR-520a可能预示不良预后,其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未见报道。本文旨在观察miR-520a在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中的表达及对白血病细胞增殖的影响,探讨miR-520a靶向调控微小染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