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类文明发源于江河,人类社会也是在与江河洪水的搏斗下前进。由古至今,水利工程一直在这样的文明长河里发挥着巨大作用,但源于斗转星移的历史转变,这些水利工程有的诞生,也有的永久消失。都江堰以其无坝引水的工程型式和2200多年来对川西平原这座“天府之国”生生不息的滋养,创造了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华夏水利经典,向世人展示了它顽强的生命力和科学性。由都江堰渠首工程引水,创建了沟通岷江和沱江的都江堰堰渠体系。这些堰渠体系同国内外的众多河流一样,都与它们所在的土地、临近的城市发生着密切的联系,这正是所谓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本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和启发下,尝试着去解构川西平原堰渠体系与城乡空间格局之间的关系,并且这样的关系因地域性而变得极具特色。要去解构水系与“天府之国”的不解情缘,首先要调研和探究水系本身的独特性,弄清“川西平原堰渠体系”本身是什么以及它有什么样的特色,作为下面研究的基础;其次,本文探究了堰渠体系的基本影响以及其对川西平原村镇城市体系的影响,从规划专业背景出发把川西平原的血脉和我们的人居环境联系起来;基于这种“现象”的研究,文章把视角深化到引起“现象”的机制上,最后总结出了川西平原“水、土、城”互动机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堰渠体系的交通功能逐步被道路所取代,由此进入了道路主导城市交通和形态的时代,现代化城市建设多忽视堰渠体系而导致堰渠体系遭到破坏,近年来全球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又重新唤起了人们关注水系的热情。如果把道路比作川西平原发展的骨架,那么堰渠体系就是川西平原发展的血脉,要保证血脉的畅通,才能保证川西平原后续年代可持续的发展。因此文章最后针对堰渠体系如今产生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堰渠体系整体保护、基本农田保护、河流复建、城市内河段保护等一系列策略,这些策略正又是和水土城互动机制遥相呼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