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历时类型学分析语言类型演变的规律,揭示语言变化的趋势,具有跨时代的视角,是语言类型学的重要研究领域。本文在历时类型学的视角下对汉语是非问句作了专题研究。文章考察了上古至今汉语是非问句系统的主要发展脉络,中性是非问句的类型嬗变以及语法化的过程、动因与机制,并尝试对是非问句演变中的诸多问题和争议作出合理、可行的解释。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绪论。阐述本文的研究范围和侧重点,界定本文所说的是非问句及其包含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时类型学分析语言类型演变的规律,揭示语言变化的趋势,具有跨时代的视角,是语言类型学的重要研究领域。本文在历时类型学的视角下对汉语是非问句作了专题研究。文章考察了上古至今汉语是非问句系统的主要发展脉络,中性是非问句的类型嬗变以及语法化的过程、动因与机制,并尝试对是非问句演变中的诸多问题和争议作出合理、可行的解释。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绪论。阐述本文的研究范围和侧重点,界定本文所说的是非问句及其包含的各种问句类型;简要回顾和述评前辈时贤对汉语疑问句的研究以及目前主要的疑问句分类体系;介绍本文所采用的理论与方法、语料来源等。第二章:现代汉语的是非问句系统。本章观照汉语共时层面的是非问句系统。以普通话为例,主要包括正反问句、“吗”问句、语调问句和“啊”类问句。其中,正反问句和“吗”问句具有中性问的地位;语调问句和“啊”类问句则只用于非中性问。“是不是VP/NP”问句是正反问句的一种略为特殊的形式。“是不是”虚化弱读而失去主要焦点地位以后,问句常带有揣测意味。第三章:先秦汉语是非问句的历时发展与类型嬗变。先秦汉语是非问句系统具有不同于后世汉语的特点,正反问句尚未实质性产生,在问句系统中没有独立的句法地位。从目前的研究来看,语调问句可能是殷商西周时期是非问句的主要类型,是否存在形态化的疑问手段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春秋时期的是非问句发生了一次重要的类型学意义上的转变,从采用疑问语调手段转为使用句末疑问助词“乎”。先秦时期“乎”主要用于是非问句,少量用“乎”的特指问句几乎都是反诘感叹色彩的问句。战国时期是非问句产生两个重要变化,显示出问句系统的变动和发展。第四章:上古至今汉语是非问句的两个语法化循环。上古以来汉语是非问句经历了两个语法化循环。“乎”问句大概产生于春秋中后期,一直流行到汉代,至迟在东汉后期就因语音和语义的侵蚀而走向了衰落。随着“乎”问句的衰变,中性是非问句逐渐由句末疑问助词型嬗变为“VP-neg”型,从而走向下一个语法化循环。“VP否/不”问句形成于西汉,并在东汉后期的口语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魏晋时期,“VP否/不”问句就出现了虚化的迹象。从语音上来说,句末的“否/不”首先在东晋时浊音化成为“婆”,然后在隋唐时鼻音化成为“无”,唐末五代以来陆续以“磨”“摩”“麽/么”“吗”等文字形式表示;从句法语义上来说,否定副词的介入是“VP否/不”问句虚化的重要一环。其进一步语法化而来的“吗”类问句后最终走向反诘化、边缘化,本质上是语义的非中性问化。普通话中“吗”问句询问功能的重新强化,受到近代以来典范白话文的影响,是汉语书面语对口语影响的一个缩影。第五章:正反问句三大类型的历史层次与内在联系。省略删除说难以解释各种正反问句的起源和发展,省略因素可能只在“VP不V”型的规约化过程中起到一定的作用。汉语最早成熟的正反问句是“VP否/不”型,其中的否定词具有谓词性、称代性。“VP不V(P)”问句的出现不早于东汉后期,成熟时间则不早于唐。该类型兴起的动因是更古老的“VP否/不”型正反问句的虚化;形成机制是否定项句法成分的更新:上古具有谓词性、称代性的否定词“否/不”在中古新的否定词系统条件下更新、替换为“不V(P)”。“V不VP”型正反问句的句法特点与更古老的“VP否/不”型的差异较大,直到晚近时期才在新的语言内外因素的作用下形成。语言自身的发展与词汇扩散是可能是其发展起来的内部因素,但该类型的真正形成更可能肇始于发展较慢的“VP否/不”型方言与近代强势的“VP不V(P)”型方言的接触,是“VP否/不”型方言对强势方言进行语法复制的过程中类推和调和的产物。“V不VP”型正反问句的句法结构所具有的简单和统一优势则有助于其形成以后向外渗透和扩张。从类型学的视角来看,汉语方言中比较典型的“可VP”问句(Particle-VP)不是正反问类型,而是一种疑问助词型问句,其疑问助词位于谓头位置。第六章:结语。整合各个章节的研究,概括全文得出的主要结论,并指出本文的创新与不足,以期在以后的工作中继续投入和改进。
其他文献
细菌抗药性的出现已经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随着MRSA、NDM-1、MCR-1等超级细菌及抗药质粒的相继出现,使得对于细菌抗药机制的研究变得迫在眉睫。目前细菌抗药性的研究已经取得一定的进展,但相关研究多以临床多重抗药菌的分离和鉴定为主。单靶点、单机制、单一层次抗药性的研究虽然能够发现和揭示一些抗药机理,但由于临床抗药菌复杂的遗传背景,以及抗药菌内部抗药分子机制之间的复杂的相关性,使得该类研究无法全面
研究背景:氧化应激是引起皮肤衰老的重要原因之一,无论是内在因素还是外在因素引起的皮肤衰老都与氧化应激对皮肤细胞造成损伤密切相关。除了一般的自由基,一些研究也报道了非酶反应诱导的脂质活性自由基参与了皮肤衰老的过程。近年来,随着新型细胞死亡方式Ferroptosis的发现,酶介导的特异性脂质过氧化开始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这种脂质过氧化类型与非酶介导的脂质过氧化在形式和过程上截然不同,在机体生理和病理过
目的:(1)对心脏Telocytes(CTs)、心脏干细胞(CSCs)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肌梗死的疗效进行比较;(2)对CTs与CSCs不同的协同方式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肌梗死的疗效进行比较;(3)对CTs分泌外泌体治疗缺血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及其机制进行研究;(4)对CTs外泌体所含的miRNA-21-5p治疗缺血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及其机理进行研究;(5)对不同细胞、CTs外泌体
神经胶质瘤在近年的全球肿瘤统计报告中均被列为十大恶性肿瘤之一。PIKE-A作为神经胶质瘤中的促癌基因,其对神经胶质瘤的发生发展的调节必定具有重要作用。因此PIKE-A对神经胶质瘤的快速生长也必定符合肿瘤细胞的十大特征之一—代谢失调,但具体的调节机制尚未见报道。在本研究中,我们在神经胶质瘤中通过慢病毒构建了稳定敲低PIKE-A的细胞株,以此来研究PIKE-A在神经胶质瘤中如何通过调节细胞代谢来满足肿
研究目的MN-08是美金刚(memantine)的硝酸酯衍生物,它在结构上集合了美金刚母核和硝酸酯基团;在生物效应上它集合了拮抗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以及释放NO的功能。最新研究表明NMDA受体是治疗动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的新靶点,而且NO是治疗肺动脉高压的经典分子。本课题将MN-08用于PH的治疗,研究MN-08在野百合碱诱导的慢性PH
第一部分扩散敏感系数(b值)对肾脏扩散张量成像(DTI)定量参数值的影响和肾脏DTI的可重复性目的:研究扩散敏感系数(b值)的大小对于肾脏扩散张量成像(DTI)定量参数的影响和肾脏DTI参数值测量的可重复性。材料和方法:A组,成年人34例,其中健康志愿者10例,2型糖尿病患者24例,女性16例,男性18例,年龄33~74岁,平均52.4±11.2岁。对每位受试者,在1.5MR上采用b值为(0,30
目的:百草枯(PQ)能促进脑组织细胞衰老,从而导致帕金森病。并且,PQ诱发心力衰竭和氧化损伤,但PQ是否以及如何诱导心脏衰老仍不清楚。在此,我们报道PQ诱导心肌细胞株H9c2氧化损伤以及细胞衰老相关表型,PQ体内诱导与心脏衰老相关的心室重塑和功能障碍表型。此外,PQ在体内和体外都抑制长寿因子FoxO3的活化。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影响我国人口健康的主要原因,衰老是导致心血管疾病高发的一个重要诱导因素。
(一)研究目的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出现质的飞跃,医疗技术水平亦随之得到较大提高,原发性肝胆管结石(hepatolithiasis,HL)作为我国常见的良性胆道疾病,其病因繁杂,涉及因素与环节较多,其中以长期反复发作的胆管炎症为其主要病理过程,而胆汁性肝硬化和胆管细胞癌是疾病反复进展的最终结局。因此,探索有效的治疗措施及干预机制,意义重大。目前,临床对于本病的治疗,仍缺乏有效的
化石能源面临着日益枯竭、资源分布不均衡以及消耗量增加的危机,导致世界范围的能源问题。许多藻类具有生长快、光合产油效率高等特性,使其成为生产生物柴油极具前景的原材料。尖状栅藻(Scenedesmus acuminatus)是一株高产油单细胞绿藻,该藻在适度低氮限制下能显著提高生物量和油脂产率,油脂含量高达50%以上,是生产生物柴油的理想藻株。但目前对于尖状栅藻在低氮条件下,快速油脂积累过程中的光合生
孢囊是甲藻在其生活史某个阶段所形成的不动细胞,孢囊可分为休眠孢囊和薄壁孢囊。薄壁孢囊细胞壁较薄,没有强制性休眠期,又称为暂时性孢囊。薄壁孢囊可经无性生殖或有性生殖形成,是甲藻生活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薄壁孢囊能够度过不良环境和抵御捕食者的摄食,在甲藻赤潮动力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和生态学意义。虽然薄壁孢囊在实验室和自然环境中经常可见,并可在短时间内萌发,但薄壁孢囊的形成与萌发的分子调控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