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城市轨道交通以高效、快速、环保和大运量的特点得到快速发展。高架线路与地下线路相比,虽受地面建筑和规划的限制,但造价低、建设周期短、运营费用低等优点使其适合于建设在郊区,近年来所占比例逐年增加。大多数高架站只在站厅设置空调,站台层采用自然通风。夏热冬暖地区夏季漫长,高温高湿,候车区域人流量大、人员密集,热环境通常较差;另一方面,站台层与室外连通性强、室内外气流交换频繁,且人员在站台停留时间短,对热舒适的要求与常规建筑室内有所不同。营造满足候车人群热舒适需求的站台热环境是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本文首先对广州、深圳、台北、高雄和上海五个城市的高架车站进行了实地调研,总结各个城市高架车站的特点。从建筑节能和热环境的角度出发,分析其设计和运营现状,从建筑形式、遮阳和天窗形式、降温设施等方面进行归纳和分类。根据调研分析,选择广州市石碁站、坦尾站、滘口站、沙贝站四个形式不同并具有代表性的高架车站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在过渡季和夏季对站台不同区域的空气温度、相对湿度、风速等参数进行现场测试,并向候车乘客发放问卷调查站台热舒适和满意度。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分析高架车站站台热环境的现状,以及不同建筑形式和设计要素对热环境和热舒适的影响。研究发现良好的通风是保证舒适性最重要的因素,站台建筑形式应避免选择封闭式,百叶半开敞式通风和遮阳效果较好,是最适宜的建筑形式,开敞式应重点做好遮阳和防雨措施。进一步借助相关模拟软件Phoenics、Ecotect等对高架站热环境、光环境和其他影响因素进行模拟分析,发现影响高架站热环境的最重要因素是侧墙开洞口面积比,进一步优化高架站建筑形式、洞口尺寸、天窗形式、风扇设置等设计要素。最后综合建筑调研、热环境现场实测、乘客问卷调查和模拟结果,提出夏热冬暖地区高架车站站台环境优化设计策略,并以广州市规划建设线路14号线站点竹料站为例,将其运用到实际工程中,指导方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