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服务业逐渐取代制造业成为产业发展的新动力,成为当代发达国家经济中的支柱产业。特别是具有技术知识密集型的生产性服务业,在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进程中,更是发挥了举世瞩目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这个过程中,国民经济的各产业发展呈现不均衡状态,服务业的发展长期滞后,从而影响了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转型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经济建设的主线,而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对于产业发展的转型具有重要的作用。具体到经济较为落后的贵州,正处于后发赶超期,以“两加一推”(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为发展主基调,协调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在此过程中,必须重视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因为生产性服务业可以把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引入到制造业生产部门,促使制造业部门不断进行自我革新,从而提高了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快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发展。文章首先梳理了国内外生产性服务业的研究文献,介绍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内涵和产生机制,包括社会分工、经济增长和服务外包三个角度;进一步探讨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作用机制,包括价值链理论、社会分工理论和生态群落理论三个视角,为后面的研究内容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十二五”期间,贵州提出“工业强省”战略,作为关键环节的制造业转型升级显得日益紧迫。在充分认识贵州近十年来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特征的基础上,发现生产性服务业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剖析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在次,定量分析贵州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间的关系进行,运用了包括投入产出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两种方法对,投入产出法采用中间需求率、中间投入率、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对其进行度量,灰色关联分析法采用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与制造业各行业间的关联度系数进行度量,最后得出,贵州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与制造业各行业间的关联度较大,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的推动作用较大。因此,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最后,从贵州服务业发展实际出发,提出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有效措施建议。引导建立层次有序、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格局;建立健全制度化的扶持政策,形成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完善监管与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有机结合,扶持重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强化生产性服务业人力资本支撑。